《南安军·文天祥》原文与赏析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元人千方百计诱降文天祥,皆失败,无奈,只能再次将他押送穷北,第一程是从广州到南安军(江西大庾)。江西是文天祥的故乡,也是他组织义军英勇抗元,威镇全国的地方,然而也是他率领的督府军惨败的地方。五月二十五日,他来到兵灾后的故乡南安军,写下了这一首诗,并开始绝食。当时他估计再过七、八天就可到吉州(老家庐陵县属吉州),便可以尽节于故里,归葬于本土,那么,他仍死在南方大宋的故地,他仍不失为烈士,而且可免到大都后的凌辱。下定绝食决心后,写好告先太师墓文,派随从先到庐陵在他父亲文仪墓前诵读焚化。他估计到这一天就可以“瞑目长往,含笑入地”了。
这首诗一、二两联说自己从广东入江西,经过梅岭,一登梅花岭上,就明显感到南北异路。当年由北而南,满怀壮志,抗元复国,而今由南而北,身为囚虏,国破家亡。他把南边作为故国,所以说“出岭”。和押解的元军一道出岭,在囚车中归故乡,这都是他始料不及,而今却是残酷的现实,他无限屈辱愤懑,在原是纤巧的回环句式中注入了壮怀激烈的内容,精彩顿异,铿锵作响。
下两联,他目睹经过元军焚杀的故乡山河,依旧存在,正是“国破山河在”,而且故国山河,千年万代永不灭;可是“城郭”人民, 已非昨日旧貌,元军对凡是抵抗得越激烈的地方,杀戮焚烧得越厉害,甚至有血洗全城的。文天祥对故国的忠贞、怀念,对元军的憎恶、愤恨,全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了。
如今经过故乡,去大都投降敌人,是万死不为的,于是他下了决心,决心以死相抗,“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行采薇”是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的故事。这两句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全诗洋溢着爱国的深情和以死殉国的决心,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
春荣忽已衰,夏叶换初秀。披荒得深蹊,扫绿荫清昼。万竿交已耸,千亩蔚何富。惊雷迸狂鞭,雾箨舒文绣。虚心高自擢,劲节晚愈瘦。虽惭桃李妖,岂愧松柏後。川源湛新霁,林麓洗昏霿。猗猗色可餐,滴滴翠欲溜。况兹夏首
-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
-
夫酒所以行礼、养性命、为欢乐也,过则为患,不可不慎。|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夫酒所以行礼、养性命、为欢乐也,过则为患,不可不慎。》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心情,内容包括心情苦闷的古诗小学生能背的,小学生读古诗的收获和感受,小学阶段所学过的描写喜悦心情的古诗词。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在古诗文阅读训练中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古诗文量的积累,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
-
峡内岂无人?所逢非所思。门前亦有客,相对不相知。仰望但云树,俯顾惟妻儿。寝食起居外,端然无所为。东郊萧处士,聊可与开眉。能饮满杯酒,善吟长句诗。庭前吏散后,江畔路干时。请君携竹杖,一赴郡斋期。
-
霁云先生: 四日惠函已读悉。关于近日小品文的流行,我倒并不心痛。以革新或留学获得名位,生计已渐充裕者,很容易流入这一路。盖先前原着鬼迷,但因环境所迫,不得不新,一旦得志,即不免老病复发,渐玩古董,始见
-
云萝姑娘 这时候只有八点多钟,园里的清道夫才扫完马路。两三个采鸡头米的工人,已经驾起小船,荡向河中去了。天上停着几朵稀薄的白云,
-
古文·谏逐客书 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原文: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译文天气刚刚变暖,时而还透出一丝丝的微寒。一整天风雨交加,直到傍晚方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