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江楼月》全诗赏析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作品赏析
曲江池:一作曲江迟。这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元和四年(809)春,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不得不离开京都,离别正在京任翰林的挚友白居易。他独自在嘉陵江岸驿楼中,见月圆明亮,波光荡漾,遂浮想联翩,作七律江楼月寄乐天,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后来,乐天作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在题下注云:“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唯予与元知之耳。”这首七律江楼月是其中第五首。
诗的前半是“追忆旧事”,写离别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最能逗引离人幽思:月儿这样圆满,人却相反,一个在嘉陵江岸,一个在曲江池畔;虽是一般明月,却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观赏,见月伤别,顷刻间往日欢聚步月的情景浮现眼前,涌上心头。“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以“一宵”言“相忆”时间之长;以“潜”表深思的神态。由于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便从人的悲欢离合又想到月的阴晴圆缺,嘉陵江岸与曲江池畔相距甚远,能否都是“明月”之夜呢?离情别绪说得多么动人。“两地阴晴远不知”在诗的意境创造上堪称别具机杼。第一联里离人虽在两地还可以共赏一轮团?“明月”,而在第二联里却担心着连这点联系也难于存在,从而表现出更朴实真挚的情谊。
诗的后半则是处于“新境”,叙述对“旧事”的看法。“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正当”表现出元白推心置腹的情谊。以“谁料”冠全联,言懊恼之意,进一层表现出体贴入微的感情:若知如此,就该早寄诗抒怀,免得尝望月幽思之苦。“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以“今朝”、“方”表示悔寄诗之迟,暗写思念时间之长,“共语”和“同悔”又表示出双方思念的情思是一样的深沉。
这首诗,虽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却通篇都道双方的思念之情,别具一格。诗在意境创造上有它独特成功之处,主要是情与景的高度融合,看起来全诗句句抒情,实际上景已寓于情中,每一句诗都会在读者脑海中浮现出动人的景色,而且产生联想。当你读了前四句,不禁眼前闪现江楼、圆月,诗人在凝视吟赏的情景,这较之实写景色更丰富、更动人。
(宛新彬)
-
作者: 金其 《绎史》一百六十卷,清马骕著。马骕(公
-
加子姓上,名其为师也,若非师但有德者,不以子冠氏,朱子于周程盖尊师之。|什么意思|大意
《加子姓上,名其为师也,若非师但有德者,不以子冠氏,朱子于周程盖尊师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部编七年级下课内古诗词(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必须背诵古诗文都有哪些)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部编七年级下课内古诗词,内容包括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必须背诵古诗文都,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内全部古诗词包括木兰诗。《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
-
古代名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注释与译文
【名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注释与译文]锲(qiè),刻。镂(lòu),雕刻。几句的意思是:雕刻一件东西如果刻一下就丢开不干了,那就连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名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译文】以宽阔的心来容纳天下的物,以谦虚的心来接纳天下的善,以平静的心来议论天下的事,以深沉的心来观
-
纱笼擎烛迎门入,银叶烧香见客邀。金鼎转丹光吐夜,宝珠穿蚁闹连宵。波翻焰里元相激,鱼舞汤中不畏焦。明日酒醒空想像,清吟半逐梦魂销。
-
(清)屈大均 珠水烟波接海长, 春潮微带落霞光。 黄鱼日作三江雨, 白鹭天留一片霜。 洲爱琵琶风外语①, 沙怜茉莉月中香②。 班枝况复红无数③, 一棹依依此夕阳。 【题解】 珠江一称粤江,西江、北江、
-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王昌龄①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稽首求丹经②,乃出怀中方。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③。嗟余
-
嗟我与君皆丙子,四十九年穷不死。君随幕府战西羌,夜渡冰河斫云垒。飞尘涨天箭洒甲,归对妻孥真梦耳。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相逢握手一大笑,白发苍颜略相似。我方北渡
-
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