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卞之琳)赏析、读后感和阅读理解答案
断章·卞之琳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十月三日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全诗没有一个生僻的字眼,也没有一句复杂的句式,写得明白如话。字面上是不难懂的。但细细品味,又好像不能全懂,越想越觉得它的含义很多。李健吾认为它是在“装饰”二字上做诗,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其中蕴含着无可奈何的悲哀情怀。诗人本人不同意这种评解,明确地表白“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后李健吾则又说这两种解释,“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答<;鱼目集>;作者)
断章写了两组意象。一组是:当你站在桥上把周围一切活动当成风景来看的时候,楼上的人又把你当作风景的一部分来观赏;又一组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整个儿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的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通过这两组相关联的意象,诗人表达了一种相对、平衡的观念:人可以看风景,也可能成为风景之一部而被别人观赏,这是相对;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而这一切又可能成为他人梦境的装饰,这也是相对。由是抒发了诗人的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明白了事物间普遍存在的相对、平衡的关系,人就不应该再有怨尤。这里我们可以猜测,诗人早年很可能是通过艾略特受到了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布拉德雷的影响,按照布拉德雷的观点,“绝对”是在无数的“相对”中呈现的。这一点又只能是在现象的陈列中直接悟到,也许断章正好形象地反映了这一观点。
当然此诗表现的本是抽象的观念,但它不是直接陈述和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间接地将诗意加以表现。它运用了类似修辞上的“顶针”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并把两组意象融为一幅和谐完整的画面,使诗意深奥而并不晦涩。加之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的复现,更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它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如诗人自云的“冷淡盖深挚”。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客观化为一种色彩、音响、图形,以客观象征主观,使之达到加深而又内敛的效果,正如他在雕虫纪历·自序中说的:“我写诗,……却总倾向于克制,仿佛故意要做‘冷血动物’。”诗人还采用了西方诗歌常用的抱韵(abba),在诗艺上不但继承了中国诗歌注重意境的传统,又呈现出西方一路诗的着重暗示性,使诗作含蓄深沉。
-
注解:父爱如山,深沉而不动声色。中国古代,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结构维系了几千年。男主外,女主内,也成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家庭模式。父亲,作为中国传统家庭的一家之主,往往扮演着严父的角色,支撑着一个家庭的生存。
-
君家旧淮水,水上到扬州。海树青官舍,江云黑郡楼。东南随去鸟,人吏待行舟。为报吾兄道,如今已白头。
-
《海棠·醉落魄正月赏海棠》咏海棠诗鉴赏 管鉴
-
黄庭坚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维摩老子五十七,大圣天子初元年。 传闻有意用幽仄,病起不能朝日边。 禁中夜半定天下,仁风义气彻修门。 十分整顿乾坤了,复辟归
-
【题解】 这是一首悼念友人的诗。题中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友人的巨大悲痛和 真挚感情,使全诗笼罩着哀惋的气氛。首句点明人事,指出晁衡辞别帝京回国,暗点送 别盛况,抒发惜别深情。次句言舟绕三壶神山,暗寓晁
-
【题解】这是一首作客他乡、借酒抒发豪放洒脱胸怀的诗。李白于开元二十五年 (737)移家任城,之后漫游东鲁,放浪纵酒,故此诗名为客中作。首句点出作客地点, 言兰陵酒乃郁金特制而成,赞美它的浓郁芳香。次句
-
(节自 《匈奴列传》) 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十余年而蒙恬死 ① 。诸侯叛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渡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 单于有太子名冒顿,后有所爱阏氏
-
远壁秋声虫络丝,入檐新影月低眉。床帷半故帘旌断,仍是初寒欲夜时。 作品赏析【注释】:远壁:一作“绕壁”
-
【名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注释与译文]三国时东吴名将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勉,在繁忙的军务中专心地钻研史书、兵书,学识上很有长进,受到鲁肃的钦佩和称赞。这两句是吕蒙的话,大意是:男儿相别三天,就应该
-
善言卷二十善言卷二十 【原文】 唯口有枢,智则善转。孟不云乎:言近指远。组以精神,出之密微。不烦寸铁,谈笑解围。集《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