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诗二首》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王羲之兰亭诗二首
王羲之
代谢鳞次,忽焉以周。
欣此暮春,和气载柔。
咏彼舞雩,异世同流。
乃携齐契,散怀一丘。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
古代风俗,农历3月上旬巳日(后来定3月3日为上巳节),人们要到水边嬉游,祓除不祥,称为“修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 (353) 3月3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 (今浙江省绍兴市) 兰亭集会,畅饮赋诗。所赋诗篇,汇为兰亭集,并由王羲之作序,即其传世名作兰亭集序。兰亭之会便成了文学史上一段佳话。这里选的王羲之诗二首,表达了作者性爱山水,与自然相谐的情趣。
第一首由春秋代序、季节转换周而复始写到暮春风日和煦,佳节兴浓。首句“鳞次”,意谓春秋代序,象鱼鳞一样一个紧挨一个地排序着。“咏彼舞雩”句,“舞雩”, 祭天求雨的地方。 论语·先进记曾皙对孔子说:“莫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意谓暮春时节,天气暖和,穿上春装,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 (yu于) 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作者用论语典故,表明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暮春郊游的风俗却一直沿袭下来。最后两句,紧扣兰亭集会,写情趣相投的朋友,雅集修禊。作者在兰亭集序中描写兰亭一带的风光和集会情况:“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越中山水,风日共辉。大自然以畅朗清新的气息,召唤人们投入它的怀抱,一散襟怀。第二首由集会一事生发,抒写寓目骋想的快意。三春天气,万物复苏。一群名士在盎然的春色中,仰视高天晴碧,俯瞰渌水清流,彼此唱和的同时,很自然地感悟宇宙和人生的哲理。“寥阒无涯观”以下六句,寓目寄畅,景、情、理交融为一。“阒”,静。“万殊”,万类。“群籁”,指天籁、地籁、人籁。诗人面对春秋代序、光景常新的万殊群籁,感天地之无涯,叹造化之神工。博大深沉的宇宙、自然,它无私地化育万物,不但让人感到奥秘困惑,也让人感到亲切新鲜,从而受到启发: 博大才能无私。在人与自然相谐的无穷乐趣中,人的思想境界得到的升华。
魏晋以来,随着玄学的兴起和佛教哲理的传播,寄情山水之风日盛,人对自然的亲近、观赏,被视为追求人生自由、超脱的表现。优游山水林下的深厚体验又启迪文人名士的诗意文情与画境。他们“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于是‘寓目理自陈’,这理不是机械的陈腐的理,乃是活泼的宇宙生机中所含的理。” (宗白华艺境) 正是这种爱美爱自然万物的情趣,滋润着王羲之兰亭诗及序的意境创造,令人玩味不尽。就诗而论,作者不追求语言的华美,色泽的穠丽,景物的铺陈描写,只力求以自然平淡的语言传达出诗情与哲理的渗透,即景抒怀议论,情理相辅。读这样的诗,读者是很难从中去寻章摘句,玩赏其斟音酌句、描山摹水的技巧的。
-
[俄国]契诃夫/著汝龙/译《生活是美好的——对企图自杀者进一言》全文赏析
生活是美好的——对企图自杀者进一言[俄国]契诃夫 著汝龙 译作者简介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
-
此身何物不堪为,逆旅浮云自不知。偶见一张闲故纸,便疑身是永禅师。
-
【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注释与译文]山上的树叶都已落尽,天宇显得更为寥廓;月色分明,映照着一道清澈明净的江水。诗句意境开阔,语言佳丽,突现了秋景的特点。 参考文献 (宋)黄庭坚《登快
-
僧斋地虽密,忘子迹要赊。一来非问讯,自是看山花。
-
慷慨悲歌,豪情万丈,可以入词;小桥流水,也可以入词。这首词以柔美的曲调,表现出男女相怨的私情。 作品虽以大量篇幅写一女子,但是全篇的主题却是表现爱恋这个女子的一位男子的相思之情;女子的形象,仅是在这位男子的想象中出现的。这是词的成功
-
古文观止·张謇·儿子怡祖字说 前儿之生十有三
-
这首词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读。表层的,亦即文本的层面,可以说是写怀念朋友、亦即词中所说的“故人”。“去年今夜。同醉月明花树下”,去年的这个时候,在一个月明之夜的花下,这是一个非常美丽而又幽静的环境。当时作者和友人都喝醉了,其情也是非常动人的
-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出处】唐岑参《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 【意思】 适值清秋, 怀念友人,独自徘徊在寒凉的夜里。空旷的山林松子零落,推想远方的 朋友当也在今夜
-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龋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论实解颐,操割纷应手。箧书积讽
-
《海棠·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咏海棠诗鉴赏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