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咏海棠诗赏析
海棠·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咏海棠诗鉴赏
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如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这两首诗,作于孝宗淳熙八年(1181),编入南海集中。时诚斋离家宦游,正在广州任内。二诗既不是单纯咏物,也不是直抒其怀,而是以景寓情,故笔笔写眼前春晴之色,句句着故园海棠之思,处处见作者怀乡之念。
第一首起句即点题。诚斋为江西吉水人,“江西”二字,承上“故园”。古人以为积思成梦,“梦”字既点题中“怀”字,也可见其怀念之深。昔人称成都二月,海棠花开,如锦绣裹城。宋祁海棠诗:“长衾绣作地,密帐锦为天。”此处用“锦绣堆”三字,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积绣。颔联、颈联写梦醒之后,眼前所见之景。颔联点题中“春”字,“万物皆春”是明点,“一年过社”是暗点。燕为候鸟,春来秋去,此“社”指春社。“人独老”、“燕方回”,俱从杜甫诗中化出,为感慨之词。杜甫诗:“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冬至)这是古人作客他乡常有的感叹,是明慨。杜甫又有诗:“旧入故园曾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燕子来舟中作)见燕子处处筑巢,念此身飘飘难托,是暗慨。这两句,也都寓“怀”字在内。颈联补出“晴”字。杜甫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可叹)柳宗元文:“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始得西山宴游记)俱以青、白形容云色。颈联出句写空中浮云,时多时少,故天色似青如白,或淡或浓,正是初晴景象。苏轼词:“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水龙吟)以美人困倦时欲开还闭的娇眼,形容柳絮将飞又堕的神态。对句即以直白之语,将苏词之意写出。黄州定惠院东小山有海棠一株,特别繁茂,苏轼谪居于此,每岁花开,必携客置酒,醉于树下。尾联暗用其意。出句言春光明媚,爱之欲餐,只可惜实不可得,徒劳此想罢了。对句承上句,作进一步想,言若能以诗将春光招入酒杯之中,岂不是可餐了吗?作者的爱惜之情,就在这奇特的设想中,生动、真切地表现出来。诚斋作诗,于结句每以出人不意为胜,于此可见一斑。
第二首首联拈出一“行”字,为全诗之眼。上一首,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观察四周景色。在这一首中,作者已由静观转入游赏,以下数句,都是游览所得,故其描写,较之前一首,更富于变化。“行”上加一“独”字,就突出了作者此时孤寂、无聊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怀念故园之意,隐然可见。中间两联,俱写眼前景致。乍,初、才。乍暖,暗点题中“春”字。杜甫诗:“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绝句漫兴)古人都称柳为“弱柳”,或曰“柳腰”,以状其娇弱婀娜之态。诚斋此处以“无气力”喻之,意同而语尤新,可谓俗字妙用。颔联下句,诗人的视线由柳移入远处花丛之中。淡晴、微晴,明点题中“晴”字,因是远眺,故但见模模糊糊的花影而已。颈联“一番过雨”,也暗点“晴”字。郑谷海棠诗:“秾丽最宜新著雨”。雨过天晴,正是海棠吐艳争鲜之时,而眼前所见,只是时节初暖,柳条娇弱,天色微晴,花影模糊的景色,此时此景,格外撩拨着诗人对故园海棠的怀念。“思而不见,搔首踟蹰”,正是这种心情,把诗人带到了幽寂的小径。但那春光中欢乐的鸟语。还是不断地闯入耳中,而鸟之喜悦,更衬出了人的烦闷。新禽,新生之鸟。庾信诗:“新禽解杂啭,春柳卧生根。”(奉和法筵应诏诗)故此句也暗点“春”字。中间四句,都写景致,但各不相同。颔联上句写柳,所重在姿态;对句写花,所重在形色;颈联对句写幽寂的境地,主于静;下句写鸟雀的喜悦,主于动,颇能见诚斋摹物写生的本领。眼前景色,固然很美丽,但对诗人来说,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故尾联提出“只欠”二字。为什么会有这种欠缺之憾?因为作者这时宦游他乡,已两年不见海棠,对景生情,顿生感慨。负,辜负。先生,诚斋自指。结句言自己辜负了两个春天。诗中所写春日景象,非不美好,而作者却有枉抛光阴之叹,可见眼前景色,徒增烦恼,而诗人重笔叠写,描摹渲染,也只是为了能更好地衬托此时愁对春晴的孤寂心情,以及对故园海棠的无限怀念。至此,诗之本意,也就完全挑明了。
诚斋自称:“予少作有诗千余篇,至绍兴壬午七月皆焚之,大概皆江西体也。”(江湖集序)可见其诗原自江西派入手,后虽弃之,然影响犹在。他对江西诗派,有批评,也有继承。江西派作诗论诗,俱重形式,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喜谈句律,偏重法度,如范温所言:“山谷言文章必谨布置”。二是重视才学,强调“无一字无来处”(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诚斋无疑是反对束缚绳墨、依傍古人的,但从上面的分析可见,这两首诗的章法却极其谨严,诗中句句都紧扣诗题“春晴怀故园海棠”,细针密缝,前后照应,一笔不懈。从表面看,此诗明白自然,若信手而出,但其中实有不少暗用前人诗句成语,只是融化入妙,混然无迹,读来不易觉察罢了。西清诗话载:“杜少陵云:‘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秘密藏也……善用事者,如系风捕影,岂有迹邪!”(录自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诚斋此诗,诚不愧此语。
-
此词开头的“隋堤路”,是指宋之汴京至淮河一段的水路,因为是隋炀帝所开大运河的一段,故名。“渐日晚,密霭生深树”,写徘徊汴堤而未曾登船之际,但见日色渐渐向晚,浓重的暮霭正从茂密的树林中弥漫开来。 接下来二句,化用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
-
《水调歌头》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①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②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③ 坐玉石,欹玉枕,拂金徽。④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⑤我为灵芝
-
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
【原题】:希道使君弭节合沙馆奉太夫人游鼓山乃蒙封示所和梦锡赠行佳句辄次严韵少叙别怀
-
●满庭芳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佘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万里家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
我想:一个作者,用了精练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
-
古文观止·明文·袁宏道·徐文长传 余一夕坐陶
-
【原题】:被旨暂摄四明已具舟而雪作王诚之有诗相饯次韵
-
柳宗元《封建论》 天地果无初乎 1 ?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 2 ?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 3 。盖
-
【4294】心理学统治世界.1,政治篇:领袖意志(〔法〕古斯塔夫·勒庞著,文刃译,金城出版社,21 5万字,2013年12月第1版,32元)6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