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开头两句从两地春色落笔:“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这两句在顺序上是倒装,少妇在秦地目睹桑叶繁茂、绿枝低垂的暮春景色,然后才悬想丈夫所在的燕北一带春草才刚刚吐绿的景象。采用倒装的写法,就突出了思妇对丈夫的关切。秦地和燕北相隔遥远,诗人却把两地景色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着眼,这在逻辑上说,似乎有点悖理,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极妙的一笔。试想:独处秦地的少妇,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的丈夫早日归来,因此看到暮春景色,便触景生情,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定会萌生思归的念头。诗人将两地春色对举,引出两地相思,以实写虚,把眼前的真景与想象中的虚景融合在一起,细致地写出少妇的痴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另外,诗句中巧妙地运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意,也都增强了作品的含蓄美。 三、四两句承接前两句而来,少妇看到满地春光,自然会想到丈夫应该归来了。可以说,春色是丈夫归来的信号。王维送别诗说:“年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就是睹春色而盼归。按理说,丈夫及春怀归,少妇应感到欣喜才是,可是诗人却说:“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这似乎又有悖常理。但这看似不合情理之处,却正是情意最为深厚之所在。燕北地寒,春天的脚步要比秦地迟缓得多,因此等到燕北春草吐绿时,秦地的少妇已经经历了长久的相思的煎熬。故而丈夫“怀归日”正是妻子“断肠时”。这样写就把少妇的相思之情又推进了一层。 最后两句,诗人把笔锋一转,又翻起一层波澜:“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里的“春风”当然不只是自然界的春风。这在南朝乐府里十分常见,如“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子夜四时歌·春歌)、“春风不知著,好来动罗裙”(读曲歌),春风乃多情之物。李白反其意而用之,少妇斥春风“不相识”,正是她对爱情忠贞不二的表白:不为他情所动。诗人让多情的思妇斥责无情的春风,又似无理,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思妇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并使思妇的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心理刻划细腻,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诗人通过画面的巧妙组接、无理而妙的艺术辩证法的运用,把思妇复杂的心理状态和丰富的情感细致地表现了出来,使思妇形象 更加丰满、生动、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
古文观止·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呜呼! 盛
-
作者: 王春来
-
双阙浮光照短亭,至今猿鸟啸青荧。君王自此西巡狩,再使鱼龙舞洞庭。
-
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鉴,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
名言: 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鉴,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 句意: 用铜作镜子, 可以使衣冠端正; 用历史作镜子, 可以懂得朝代兴盛的更替; 用人作镜子, 可以明白得失。 出
-
《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汉·荀悦《申鉴·杂言下》,立志于先类名言句子
-
作者: 范仲淹 【原文】:天生至宝,时贵良金。在熔之
-
短篇小说。路翎著。发表于1954年。小说描写天真无邪的朝鲜少女金圣姬,爱上了驻扎在她家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王应洪;而王应洪严守部队纪律,一心作战杀敌,没有理会姑娘的爱情。班长王顺深深理解和珍视朝鲜
-
1大清早就被苏宝君的电话吵醒,他紧张地问我最近有没有看见杨芳?我对杨芳的行踪心知肚明,可却故意说不知道。苏宝君和杨芳是我以前的同事
-
【注释】:小序里说的宁都(今属江西),为长卿客居之地。暖香诸院,包括“暖红 ”、暖春等,皆为妓院,在南丰 ,与宁都相距一百多公里。据其《蝶恋花》序谓:“宁都半岁归家,欲别去而意终不决”;结句云:“宦情肯把恩情换?”似乎他在宁都当小官,时有弃
-
《先秦散文·韩非子·五蠹》原文鉴赏 上古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