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注释】
选自战国秦李斯谏逐客书。
太山:即泰山。
让:拒绝,弃舍。
择:挑选,有所弃舍。此处引申为拒绝不受。
细流:小溪流水。
【赏析】
秦王嬴政元年(前246)时,韩国害怕秦国发兵进攻,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游说,建议秦王修一条将泾水分流入洛水的大型灌溉渠,全长三百里,企图借此来消耗秦国的国力,缓和对韩国的军事威胁。秦王发觉韩国的阴谋后,欲杀掉郑国。郑国感慨地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继续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郑国的使命显然带有间谍性质,因此,秦宗室贵族借机排外,挑拨离间,要求将外来客卿(指入秦做官的别国人)赶出秦国。秦王嬴政十年(前237年),秦王下令驱逐一切客卿。李斯于是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劝谏秦王收回成命。李斯说: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意思是:泰山不拒绝微小的泥土,所以能够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浩瀚深广。
李斯以泰山、河海为喻,表达了“王者不却众庶”的主旨。他认为,五帝三王之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就是因为他们地不分南北,国不分东西,广揽贤能,唯才是举。这好比泰山不拒绝小小泥土,所以能够成就其高大;河海不舍弃涓涓细流,所以能够成就其深广。秦王如欲一统天下,就应该像泰山、河海一样,以宽广博大胸怀,不分地域,不分国界,招贤纳士,亲善民众,显示德行,这样才能汇聚力量,成就一番伟大的功业。反之,则有利于诸侯各国,不利于秦王的统一大业。
李斯这句话,源自管子·形势篇:“海不辞水流,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但李斯在这里用泰山和江海比喻帝王,十分切合秦王好大喜功的心理,所以收到了讽谏的效果。秦王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取消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
简称“六信”,是伊斯兰教六大基本信条的总称。包括:(1)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简称信安拉),穆斯林信仰唯一的造物主安拉,认为他虽不可见,但又无所不在。他的旨意通过天使降示给穆罕默德,再由他传播给教民。这
-
沈从文是个写文章的人。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写文章的人不就是作家么?不,这并不一定就是一回事,我在中学里就开始读沈从文的文章了。读过《边城》、《湘行散记》,觉得很喜欢。他的小说我读得不多,可是我知道他写
-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李谪仙。绵州昌隆(今四川
-
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楚冠怀锺仪,越吟比庄舄。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风入松下
-
作者: 张翼之 《二十二史札记》三十六卷,清代赵翼撰
-
神哉叔虞庙,地胜出嘉泉。一源其澄静,数步忽潺湲。此异孰可穷,观者增恭虔。锦鳞无敢钓,长生同水仙。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我来动所思,致主愧前贤。大道果能行,时雨宜不愆。皆如恶祠下,生民无旱年。
-
作者: 何乃英 【作家简介】见《果园》。《蔷薇园》
-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
-
【题 解】满井,是位于北京安定门东三里外的一口古井,因“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
-
神仙有分岂关情,八马虚随落日行。莫恨名姬中夜没,君王犹自不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