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唐诗之温庭筠《过五丈原》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温庭筠过五丈原
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五丈原在今陕西省西南渭水南岸,即岐山县斜谷口西侧。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率师攻魏,曾屯兵于此,与魏国司马懿部隔水相持百余日。同年秋,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营中。诗系诗人途经五丈原旧营废址追念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诗句)而作,诗中充满无限敬慕惋惜之情。诗题过五丈原,“过”一作“经”。
首联上句表明诸葛亮率师伐魏,军容威武整肃,进军又神速无比。铁马云雕指蜀汉伐魏的雄师。下句意谓蜀汉大军屯驻于五丈原后,给魏国司马懿部以极大的压力,不敢轻易接战。结尾“春”字,点出这样的进军与扎营,是在这年春天。句中用周亚夫细柳营代指蜀汉军营,也就透露了诗人对诸葛亮治军严明的赞誉和敬佩。
颔联上句“天清杀气”,点出两军对峙于此,已从春天延续到了秋季,旷日持久,难分胜负,但如今形势却变得严峻紧急,蜀汉将士心里感到一种有如萧瑟秋气的威压,不如原先信心十足了。这样就为诸葛亮病逝营中烘染了特有的沉重气氛,以便悲凉之雾让人早有感受。于是下句便趁势点明诸葛亮逝世的征兆,传说那一夜里有“赤而芒角”的大星从东北流来,坠落于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营中。句中“妖星”等同于说那是“灾星”,极带情感色彩,传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无限忠于蜀汉“死而后已”的哀悼和惋惜。
如果说一、二联在特定景象描绘中,便自然而然地将蜀汉军队进军及蜀魏两军对峙百日的情况,作了生动显示和叙述,那么,颈联就笔锋一转,以饱含激情的议论,指明了形成诸葛亮如此“出师未捷身先死”悲剧结局的深刻历史时代原因及其必然性。其一,是“下国卧龙空寤主”: “下国”,指蜀汉,相对于当时中原诸侯国为上国而言; “卧龙”,指诸葛亮象征性形象; “寤”,睡醒。此句意谓诸葛亮虽然谨遵先帝刘备“托孤”之嘱,忠心耿耿,辅佐后主刘禅,时相劝谏,期能变其昏庸佚乐为聪敏勤政,可是全无效果,毫不觉醒,以致国势日益衰微。其间一个“空”字,便是当时诸葛亮“恨铁不成钢”心情的写真。其二,是“中原得鹿不由人”,意谓诸葛亮虽然致力于以蜀汉统一全国的事业,可是事难由己啊!客观条件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当时,魏国政局的稳固、军事的实力、文武人才的众多等等,都远远强于蜀汉以至东吴。
尾联作为全诗的收束,表明诸葛亮死后,虽然蜀中臣民将他奉为神灵,可他却未尝显灵示验,以挽救蜀汉衰微于既倒;而且尽管另有一“老臣”谯周辅佐后主刘禅,时相劝勉,可仍然难以回天。最后,当魏国将领邓艾率师偷渡阴平直逼成都时,谯周审时度势,力排众议,从“全国”、“全蜀”的大局出发,只好劝后主归降魏国。如是,蜀汉遂亡。
温庭筠诗词,风格多是以秾丽软媚为特色的。可是这首诗却显得例外,颇能涉及社会重大事件,赋予了丰厚的历史内涵,而且写得悲壮慷慨,深沉动人,风骨格外遒劲。真乃难能可贵之什!
-
古文观止·贾谊·治安策一 夫树国固, 必相疑
-
布衣驰誉入京都,丹旐俄惊反旧闾。诸老谁能先贾谊,君王犹未识相如。三年弟子行丧礼,千两乡人会葬车。我独空斋挂尘榻,遗编时阅子云书。
-
夫子胸中万斛宽,此巾何事小团团。半升仅漉渊明酒,二寸才容子夏冠。好带黄金双得胜,可怜白苎一生酸。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
-
露寒风定不无情,临水当山又隔城。未必明时胜蚌蛤,一生长共月亏盈。
-
诗意:梅花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祖国各地历来有规模不等、各有千秋的梅花会、梅展,供人观赏。宋代大诗人陆游一次到四川的成都花会赏梅便吟出了“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诗句。南宋诗人张道洽《岭梅》
-
在北朝为数不多的文人中,温子昇是较为杰出的一位,他留下的诗歌很少,《春日临池》诗是代表作。
-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及穷海,卧痾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
-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
-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出处】唐李白《 古风其十九 》。 【意思】忽反顾俯看洛阳山川,安史叛军茫茫一片。烧杀抢掠血染野草,豺狼们封官拜将横行中原。 【全诗】 《古风
-
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