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注释】
选自论语·述而第二章。
识(zhì):记住。
厌:满足。
诲(huì):教导,指教。
倦:厌倦,不耐烦。
【赏析】
孔子这一句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他说: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意思是:学到的知识默记在心里,努力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
这句话,孔子讲了三个学习、育人的原则,即:学到知识默默地记住,努力学习决不满足,教导别人决不厌倦。这三条学习、育人原则,既是孔子教育他人的准则,也是孔子自身行为的写照,,充分反映了孔子的爱好学习,无私育人的精神品德。
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伟大代表,与他一生勤奋不辍分不开。当时,有叶公向子路打听其老师的为人,子路不知道如何回答。孔子说,你为何不这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的确是他终生学习、孜孜不倦的精神写照。
孔子不是天才,他自己也否认自己是天才。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孔子这些话,清楚地表明,他是依靠“多闻”、“多见”、“择善而从”和坚持不懈而获得知识的。
如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成语,常用来勉励和赞扬那些勤于治学、耐心育人、师德师风高尚和敬业的教育者。
-
道可道,非常道 ① ;名可名,非常名 ②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③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④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⑤ ,同谓之“玄” ⑥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⑦ 。 〔注
-
柳巷还飞絮,春馀几许时。吏人休报事,公作送春诗。
-
形迹虽拘检,世事澹无心。郡中多山水,日夕听幽禽。几阁文墨暇,园林春景深。杂花芳意散,绿池暮色沉。君子有高躅,相携在幽寻。一酌何为贵,可以写冲襟。
-
原序:琨顿首。损示及诗。备辛酸之苦言。畅经通之远旨。执玩反复。不能释手。慨然以悲。欢然以喜。昔在少壮。未尝检括。远慕老庄之齐物。近嘉阮生之放旷。怪厚薄何从而生。哀乐何由而至。自顷辀张。困于逆乱。国破家亡。亲友雕残。块然独坐。则哀愤俱至。时复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乐乐堂古诗词月下独酌,内容包括月下独酌的古诗,月下独酌古诗,月下独酌的古诗。月下独酌四首 其一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
-
名言: 志合岂兄弟,道行无贱贫。 注释: 志合: 志趣相同。岂兄弟: 哪里一定只是兄弟。道行: 指以道德品行相交往。无贱贫: 不分贫富贵贱。 句意: 志同道合, 哪里只能是兄弟。道义相交, 怎能依贫富
-
一座高塔本篇是寓言,是一个人生的寓言。让我先来一首歪诗罢:世间有高塔,分成一百层。初升似极易,愈上愈难登。“塔”指人生,“层”指年
-
明天!明天!空虚,无聊,没有意义,但几乎每一天都是这么度过的。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天天地流逝,生活的痕迹却不曾留
-
别意 作者: 黄景仁 【原
-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