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贡《日观峰》
萧贡日观峰金、元山水诗鉴赏
萧贡
半夜东风搅邓林,三山银阙杳沉沉。
洪波万里兼天涌,一点金乌出海心。
登泰山,都想见到日出的壮观景象,为了看日出,人们不惜风餐露宿,要在山顶上过一夜。这一夜,也大都是辗转反侧,唯恐错过凌晨那一睹即过的机会。七百多年前的金代诗人萧贡为了观日出,就在泰山顶上度过了这样一夜,写下了日观峰这首诗。
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为岱顶观日出处。峰北侧一巨石悬空探出,长约二丈,名拱北石,又名探海石。于此观日出,东临苍茫云海,视野开阔,大有遗世独立之感。
是夜,诗人兴奋得难以入睡,半夜就已醒来。夜半人静,呼啸的山风卷起阵阵松涛在高山空谷中回荡,听来是那样澎湃汹涌,又是那样神奇凌厉,似乎是山神在搅动、绕绊着千里邓林,令大地不得安宁。“邓林”,即“桃林”,神话传说为逐日的夸父的手杖所化。山海经海外北经说: “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列子汤问说: “夸父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诗人将风穿山谷喻为搅动邓林,既写出了夜风的声势,又给泰山披上了神话色彩。一个“搅”字活化了风在山中回旋的阵势,开篇便先声夺人。接着,诗人瞩目东方,想象那是海上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的地方,这时也是苍茫幽邃,不见它那银光闪烁的楼阁。这是日出之前,天地幽暗沉沉,显得神秘莫测。
东方在悄悄出现白色,首先进入人们视野的是那天地间的云海。观过泰山日出的人都知道,泰山日出前的云海奇观并不亚于旭日东升的壮观。那时,泰山四围,“海” 天一色,晨光斜射下,白浪翻卷,波谲云诡。萧贡在诗中只用了 一句话来形容它: “洪波万里兼天涌”,化用杜甫的“江间波浪兼天涌” (秋兴八首之一),高度概括了泰山云海的莽莽之势。
诗的最后一句写泰山日出: “一点金乌出海心”,旭日仿佛在大海中沐浴完毕,曳着碧水,扯着霞光,跃将出来。“金乌”,代指太阳,相传日中有三足乌,故以金乌为日之代词。隋康孟咏日应赵王教诗:“金乌升晓气,玉槛漾晨曦。”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诗也有: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这首描写泰山日出的诗,虽只四句,却极有层次。前三句诗分别描写了日出前的环境变化,最后一句写日出,显得简洁括要,主次分明,颇具章法。另外,四句诗中运用三个神话传说,自然妥帖,不但增强了泰山日出的神秘色彩,而且还赋予了大自然更动人的艺术魅力。
-
洞房思不禁,蜂子作花心。灰暖残香炷,发冷青虫簪。夜遥灯焰短,睡熟小屏深。好作鸳鸯梦,南城罢捣砧。 作品赏析注:1:洞房思不禁,蜂子作花心:洞房,宋蜀本作洞庭。思不禁,言不能自已也。蜂子作花心,言心甜如
-
西山多奇状,秀出倚前楹。停午收彩翠,夕阳照分明。吾师住其下,禅坐证无生。②结庐就嵌窟,剪竹通径行。③谈空对樵叟,授法与山精。日暮方辞去,田园归冶城。④ 作品赏析①题:一作“游”。②住:又作“位”。
-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1]周邦彥【原文】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2]。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3]。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
-
施肩吾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片花。 “皎洁西楼月未斜”,从“皎洁”知正当月圆;从“未斜”,知月悬中天,约近午夜,万籁俱寂了。可是恰在此时,嘹亮的笛声从西楼传入了
-
金字经·秋夜 无名氏 我来山中宿。夜深云满衣。 月皎风清星斗希 惊鸟无所依。 乖秋意。卧将箫管吹。
-
1、意象宏阔:唐代边塞诗多有从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的特色,本诗也不例外。比如像“塞下长驱汗血马,云中恒闭玉门关”、“阴山瀚海千万里”、“塞沙飞淅沥,遥裔连穷碛”等句,都写得气势磅礴。 2、对仗精美:本诗虽是七言歌行体,但其中有不少的
-
【原题】:刘总戎国挽章应乃子索(子言和戎非翁志也。第八言不死于妇之手也)
-
诗人虽身居异域,却深切地关注着国内的形势,故每每思君忧国,怨愤填膺。他在秋风中独坐,遂写下两首小诗,这是其中之一。
-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出处】唐王翰《 凉州词 》。 【意思】美酒佳肴,五光十色,香气四 溢,一场盛大的晚宴即将开始。欲要纵情痛饮,一醉方休,一首琵琶曲 使这种气氛达到了高潮。那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