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拟行路难》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鲍照(412前后—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久居建康,家世贫贱,后因得到临川王刘义庆的赏识,擢为国侍郎,后又任秣陵令、中书舍人。临海王刘子頊镇荆州,任为前军参军,为此世称鲍参军。刘子頊作乱,他被乱兵杀害。鲍照平生怀抱经国济世的豪情壮志,但由于自己出身寒门,抱负始终不得施展。他怀着这种思想情绪写诗,因而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现世的愤懑慷慨,也表现了对于未来的追求与理想,有时也流露出一些消极倾向。鲍诗的艺术性较高,语言通俗自然,风格清俊飘逸,对七言诗的发展有较大贡献,对唐人的七言古诗影响显著。
拟行路难是仿照乐府古题行路难写的一组抒情咏志诗,共十八首,本篇是其中的第六首。这首诗抒发的是有志之士不能舒展自己怀抱的深沉苦闷,以及使人绝难忍受的愤慨。鲍照由于“身地孤贱”,一直不太受到重视。现实生活的歧视和打击,激发了他的反抗不平的情绪。这首诗写的是具体情境:在失职闲居的一天,吃饭前,环顾家中,入目所见与自己平日所想完全不同,自己是心怀凌云壮志,而实际生活却迫人羽翼双垂,这时不仅食不下咽,由于满怀愤怒无处可发,只能拔剑击柱,仰天长叹。诗中的雄肆、奔放的精神,对后代诗人特别是李白,有很大影响,也给许多怀才不遇者以很大慰藉。
这首诗作为抒情诗,写的是浓聚的感情,诗人在“对案不能食”时,愤慨不仅难平,还要进一步变成对象化的行动,在“拔剑击柱”之后,愤怒之气好象随之叹出,这时才能把思考、感觉与回忆组织在一起,化合成为以情为神的形象。
诗中的感情是非常强烈的,但支配诗作的是理智,却不是感情,因此形象的表现没有逾越现实主义的大体。诗人被垂伏羽翼,不能不希望展翅飞翔,甚至在激愤不平时,也不能不产生反抗的情绪,但人在社会关系网里,家中的妻儿老小都在身边,这种愤怨除了“拔剑击柱”、 “弃置罢官”,进攻性的作为还能另外有什么?只有长叹,只有诅咒,只有高呼不平,批判这个世族当权的社会制度,向世人昭告一条真理: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
(内篇 逍遥游) 神人就是已经达到神的境域的人。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均不以现成之功业为念,而沾以故事辙痕而显其功,顺着自然生灭之理而不参助。这样就会与至理合而为一,也就是修自然而不立功。正因为不追求功,
-
名言: 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注释: 五刑: 古代的五种刑法, 即墨(刺面)、劓(yi ,鼻割)、剕(fei, 断足)、宫(去势)、大辟(杀头) 五种刑法。 句意: 五大类刑罚中, 罪名有几
-
明皇幸蜀图 唐· (传) 李昭道作 绢本青绿设色 纵五五.九厘米 横八一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现存的唐代金碧山水有《明皇幸蜀图》(横幅)和《春山行旅图》(直幅,也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两图题材内容和章
-
江边石壁高无路,上有黄牛不服箱。庙前行客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山下耕牛苦硗确,两角磨崖四蹄湿。青刍半束长苦饥,仰看黄牛安可及。
-
[大石调]青杏子·咏雪 白朴 空外六花翻,被大风洒落千山。穷冬节物偏宜晚。 冻凝沼址,寒侵帐幕,冷湿阑干。 [归塞北]貂裘客,嘉庆卷帘看。 好景画图收不尽,好题诗句
-
一 瑞鹧鸪bull;春游 张子耀 梅携香气绕山峦。人间二月起春烟。一碧晴波,野鸭雏鹅戏,云缕斜晖放满船。 访春远旅徽州地,欣怡秀美山川。吴侬软语轻柔,看小桥流水,绕平田。好景留人尽笑颜。 二 杏花天b
-
新时期的彝族文学,总是与吉狄马加的名字紧密连在一起。走近他,记者才知道:运用汉语进行创作的吉狄马加,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
-
旧闻靖长官、贺水部,皆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章圣皇帝东封,有谒于道左者,其谒云晋水部员外郎贺亢,再拜而去,上不知也。已而阅谒,见之,大惊,物色求之不可得。天圣初,又使其弟子喻澄者诣阙进佛道像,直数千万
-
首联入题,点明杭州的黑暗政治现状。残酷压迫人民的钱大王,虽然死去千年,但他的幽灵还在杭州游荡;而效忠吴国的伍子胥,却落得葬身鱼腹,尸骨不可寻的悲惨结局。这两句诗寄托史事,影射现实, “仍如在”是点睛之笔,强调指出国民政府在杭州的暴虐统治
-
美人别君去,自去无处寻。旧物零落尽,此情安可任?唯有缬纱幌,尘埃日夜侵。馨香与颜色,不似旧时深。透影灯耿耿,笼光月沉沉。中有孤眠客,秋凉生夜衾。旧宅牡丹院,新坟松柏林。梦中咸阳泪,觉后江陵心。含此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