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明皇幸蜀图》赏析
明皇幸蜀图
唐· (传) 李昭道作
绢本青绿设色
纵五五.九厘米
横八一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现存的唐代金碧山水有明皇幸蜀图(横幅)和春山行旅图(直幅,也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两图题材内容和章法布局基本相同,可能出于同一母本,目前批评界也有认为可能是李昭道而非李思训的作品,因为“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入蜀,时李思训已经去世,而李昭道“可能也直接参加了这一次的西南行,亲眼见到了帝王避乱时声势浩大而又狼狈的队伍。由于阶级和时代的限制,画家表现这一次的帝王出行,回避了政治上的遭遇,而有意识地着重描绘了春天山岭间旅行的诗意。”(见1961年第六期文物金维诺李思训父子)但从艺术形式、表现技法看,明皇幸蜀图远胜春山行旅图,值得分析介绍。
明皇幸蜀图
明皇幸蜀图传本甚多。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写道:“明皇幸蜀图李思训画,藏宗室汝南郡王仲忽家。余尝见摹本,方广不盈二尺,而山川云物、车辇人畜、草木禽鸟,无一不具。峰岭重复,径路隐显,渺然有数百里之势,想见为天下名笔,宣和间,内府求李画甚急,以其名不佳,故不敢进。”画史清裁云:“明皇骑三鬃照夜白马,出栈道飞仙岭下,乍见小桥,马惊不进。”以上所记除“禽鸟”外,均与此图吻合,可见宋时已有摹本,而历来鉴赏家认为皆出于唐人手笔。唐书·舆服志:“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冠,靓妆霞面,无复障蔽。”图中正是如此,也可为佐证。
图中安排了峻险的山岭,盘曲的石径,危架的栈道,云绕的天际……巧妙地写出这支帝王逃难的庞大队伍,尝味了“蜀道难”的景况。作者匠心独运,将一群负带行李十分劳累的侍从和马匹,位置画面的中心部位,出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歇晌”场面;而把唐玄宗的“马惊不进”和妃嫔、侍臣等贵人,压缩在画幅的右角。苏轼对此图的艺术手法曾有过一段描写,从马的特征认出骑马的人便是李隆基:“嘉陵山川,帝乘赤骠起三骏,与诸王及嫔御十数骑,出飞仙岭下,初见平陆,马皆若惊,而帝马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有趣的是,乾隆皇帝却在图上题了一首和内容毫不相干的诗:“青绿关山迥,崎岖道路长。客人各结束,行李自周详。总为名和利,那辞劳和忙。年陈失姓名,北宋近乎唐。”把皇帝逃难变成了行商的艰苦,这也犹同宋徽宗将另一直幅题作春山行旅,为的是不让逃难的“至尊”太丢面子,只好“讳莫如深”了。
全幅构图雄奇,丘壑峭削,人物生动,意趣微妙,山石勾斫、林木轮廓以及水流,笔笔均用中锋,但和江帆楼阁图相比较,似乎细劲弗及,也不够生动活泼,这可能是为求工稳,用力平匀所致,而列嶂云绕,赋彩华丽,更富于装饰性。所有这些,相当符合张彦远所说:昭道“变父之势,妙又过之”,朱景玄所说“笔力不及(父)”。同时更意味着,江帆楼阁不失为创作或师法李思训,而明皇幸蜀乃比较高明的摹本。
近来有人肯定此图出于李昭道之手,其创作动机犹如李白以蜀道难劝阻明皇赴蜀,因此可改名蜀道图,而且两者的年代相去不远。这种说法,也值得参考。
-
《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潮一样,震撼人的心魂。 作词的光未然,我们今后还可以多领受他的创作;但作曲的冼星海可惜在前年
-
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销。尽日一飧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
-
《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穡, 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
-
汪元量一掬吴山在眼中,楼台累累间青红。锦帆后夜烟江上,手抱琵琶忆故宫。北望燕云不尽
-
王又旦昴毕西横夜犹暗,官船催夫牵锦缆。石尤风高霜满河,欲行未行徒蹉跎。天明前村鸡下
-
【评析】 古代对联。此对联选自 《红楼梦》第五回。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一对联是儒家的传统观念,表达的是儒家思想中的入世的一面,也是封建道德标准之一。 而 《红楼梦》所表达的是反封建的
-
作者: 耶律铸 【原文】:余作此赋,会子侄辈递传诵咏
-
事君之忍第八十四事君之忍第八十四 子路问事君于孔子,孔子教以勿欺而犯。唐有魏征,汉有汲黯。 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张
-
《水稻之歌[台湾]罗青》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早晨一醒,就察觉满脸尽是露水 颗颗晶莹透明,粒粒清凉爽身 回头看看住在隔壁的大白菜 肥肥胖胖相偎相依,一家子好梦正甜 而远处的溪水,却是群刚出门的小牧童 推挤
-
小官吏的叹息。 嘒彼小星,(一) 小星星儿亮晶晶, 三五在东。(二) 三三五五在东方。 肃肃宵征,(三) 急忙忙地赶夜路, 夙夜在公。早早晚晚忙公务。 寔命不同。(四) 命里注定,和人不一样。 嘒彼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