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小偷和他的母亲》全文和鉴赏
这故事是说,小过当初不惩戒,必然犯大罪。
——伊索寓言(同上)
中国有句古语,叫作“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人也是这样。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初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一丁点儿错误,逐渐发展下去,能将人的一生毁灭。这样的教训太多太多,小偷和他的母亲因此特别发人深省。
这篇寓言有两个形象:小偷和他的母亲。小偷并非先天生就的,而是从一点一点小偷小摸行为积累发展成的。从孩子时代偷同学的写字板,到偷外衣,直到长大了“偷更大的东西”,一步步走向深渊,最后,“当场落网,背绑双手,被人押送到刽子手那里去。”小偷落网自是罪有应得,但寓言把着眼点放在应当担负惩戒任务的母亲身上。寓言中的母亲,当孩子偷写字板时,她“不但不加责备,反而称赞一番”,这是小偷步入深渊的催化剂,是酿成恶果的关键一步。 当第二次偷了外衣时,“母亲对他更加夸奖”,这里的母亲,不仅没有尽到长辈的责任,简直可以算是一个教唆犯。儿子落网了,母亲“捶胸痛哭”,可法律绝非泪水可以改变的。当小偷一口咬掉了母亲的耳朵时,她反而责怪儿子不孝,这样的母亲, 可谓糊涂之至了。小偷咬母亲的耳朵,是临死前的一种特殊报复心理的反映,但其中也不无醒悟的成分。然而,令人尤为震惊的是,在儿子被处死时,母亲仍然执迷不悟,仍然不明白是自己亲手将亲生儿子推上断头台。这一点,正是这篇寓言撼人心魄的力量所在。
这则寓言,启示青少年“莫以恶小而为之”,要防微杜渐;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告诫家长要严格教育子女,绝不可以溺爱代替教育,那样做就有可能将亲生孩子推进深渊。
在众多的以动物为主人公的伊索寓言中,小偷和他的母亲是很有特色的以人为主人公的一篇。这篇寓言仿佛是从生活之中,截取了一个小小的片段,象是一篇特写,简捷明了,却又那么发人深省。这样的生活实录般的寓言,尤其让人信服,也就格外具有教育人的深刻力量。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天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古属吴国)镇江市西北。辛渐,作者的诗友。辛渐因事去洛阳
-
唐将南征以捷闻 ② ,谁怜枯骨卧黄昏。 惟有苍山公道雪 ③ ,年年披白吊忠魂 ④ 。 ①这首诗以悲愤的笔触,谴责战争罪魁,哀悼唐朝阵亡将士。②此句谓杨国忠等掩盖败状,假传捷报。③苍山: 大理名山。④披
-
【析】 如果说一个作家不重复别人还较容易做到的话,那么,任何时候都不重复自己就相当困难了。这对作家的思想、生活和艺术才华,是一个全面的考验。鲁迅就是一位任何时候都不重复自己,篇篇都有艺术创新的伟大文学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韩语歇后语骂人不带脏字,内容包括求骂人不带脏话的歇后语,越多越好,韩语如何骂人,骂人的歇后语不带脏字。1.蝙蝠身上擦鸡毛你算什么鸟? 2.八百年前立的旗杆老光棍! 3.鳖下的王八蛋! 4.布袋里失火烧包! 5.苍蝇采蜜装疯(蜂) 6.茶壶
-
一纸书封四句诗,芳晨对酒远相思。长吟尽日西南望,犹及残春花落时。
-
晚溪鸡阑村市喧①,棹动晓星灭。怪得夜衾寒,推篷霜似雪。①鸡阑,鸡声消歇。【说明】“村市喧”,“晓星灭”,仅从声光入手。但看了
-
刘勰用“风骨”来评文,也是对写作的美学要求。这里的风指神气,骨指形貌。谢赫用风骨来评画,就是主张画要神形具备。不但要形似,即有骨,还要神似,即有风。风骨是画的美学要求。
-
天孙锦字织云烟,来向红尘了世缘。前去中秋犹十日,后来甲子更千年。墙南竹韵调琴谱,堂北萱香载酒船。且与剪圭旧约,不妨却伴橘中仙。
-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 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 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 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
-
词的上片一开头,作者便调动读者的视觉与听觉,让人们看到的是“衰柳”,听到的是冰冷的潮水打着空城而退去声音。看上去作者是在写景,而实际上就像传感系统一样,作者非常敏锐地从“衰柳”上,从冷潮中,感到了苍凉冷落,并且把自己这种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