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声·雨花台赏析》
词的上片一开头,作者便调动读者的视觉与听觉,让人们看到的是“衰柳”,听到的是冰冷的潮水打着空城而退去声音。看上去作者是在写景,而实际上就像传感系统一样,作者非常敏锐地从“衰柳”上,从冷潮中,感到了苍凉冷落,并且把自己这种深沉的感慨,透露和传导给了读者。
接着,作者举目远眺:“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放眼望去,小巷大街依旧,而歌板声却零零落落,以至子听不到了;酒帘子稀稀疏疏,以至于看不见了,只有孤寂的渔人在垂钓寒江。写街巷不着笔于市鹰、铺面、人烟,而以“歌板酒旗”来点染。看上去,作者好像信手拈来似的,而实际上是从大量的事物中提炼出来的,是从前人的诗句中锻铸出来的。朱彝尊把“歌板酒旗”集中起来,先之以“零落”来描写,继之以“尽”字来述说:寥寥几笔便抹去了古都金陵昔日的歌舞升平,而造成一个萧条幽僻的境界,手法多么简炼、自然。
词的下片以“秋草”起笔,点出了时序,这也与上片的“衰柳”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凋零衰败的画面。作者由眼前所见,回溯金陵的往昔。“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了,就像那“秋草”一样枯萎了。“六朝寒”,凝练地概括了漫长的兴衰史,一个“寒”字,把视觉与感觉勾通起来,透露了作者吊古伤今的叹哨之情。写雨花台而着一“空”字,进而又写“空”到了“更无人”的地步。这就是说,此时此地,除了自己,再也没有别的人了。然而,作者就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独自倚着栏杆眺望的。
接下去,一笔陡转,在“斜阳”里倏地飞来了“燕子”,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觉得似乎有了生机。然而,遗憾的是这燕子却是“来又去”了。看来,连燕子都感到雨花台衰败荒凉,到了不堪栖息的地步了,何况是人呢。这真是在绝无写处又生出了妙笔。最后,作者以“如此江山”直抒胸臆,把全部感慨着落在这四个字上。
该词字字深含兴亡交替的感慨,句句流露世事变迁的叹息,全篇意境深远浑厚,情思忧戚缠绵。可以说全篇整体写景,又是整体抒情,景含情深,情以景出。笔力遒劲而醇雅,化用前人旧句,自然和谐,殊不见斧凿痕。
-
资产阶级哲学中的一种反理性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学派。其主要代表是法国的柏格森*。他认为,经验和理性不能给予人们真实的知识,只有直觉才
-
诗歌描绘了洞庭湖的浩瀚壮阔景象,寄寓了诗人身世坎坷、怀才不遇、孤苦飘零等复杂的感情,对国家时局忧心忡忡。
-
名言: 吉人之善, 惟日不足; 凶人为不善, 亦惟日不足。 注释: 日: 整日。惟: 语气词。 句意: 吉人行善, 整日做还嫌不够; 凶人行恶, 也是整日做还嫌不够。 出处: 《尚书· 秦誓》中
-
长安千万人,出门各有营。唯我与夫子,信马悠悠行。行到曲江头,反照草树明。南山好颜色,病客有心情。水禽翻白羽,风荷袅翠茎。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时景不重来,赏心难再并。坐愁红尘里,夕鼓咚咚声。归来经一
-
亡而存之,复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于学校。
名言: 亡而存之,复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于学校。 注释: 存之: 使他生存, 使动用法, 以下“举之”“智之”“强之”用法同。皆:都。 句意: 使国家在危亡时刻的生存, 政权废除
-
这篇题记便是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阐发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意绪。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生古诗词学习进阶,内容包括小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古诗文学习,小学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小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朗诵训练,带领学生去触摸古诗文的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
-
诏书行捧缕金笺,乐府应歌相府莲。莫忘今年花发处,西湖西畔北山前。 作品赏析【原题】:沈谏议召游湖,不赴,明日得双莲於北山下,作一绝持献沈,既见和,又别作一首,因用其韵
-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①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②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③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④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⑤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⑥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⑦ 出则衔恤,入则
-
原意谓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子,也能合用。语出《景德传灯录·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问:‘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造车即不问,汝作么生是辙?’”《续传灯录·端裕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