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贺新郎》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贺新郎·刘克庄
刘克庄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这是作者与友人王迈(字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写于淳祐四年(1244)。据钱仲联先生后村词笺注,刘克庄此时正主管崇禧观。在宋代,主管宫观只是个虚职,用来安置年老或被贬斥的官员,并无任何实际工作。因而作者此时非常悠闲,但这是他所愿么?王迈与作者是同乡,也是他的知心好友,相互酬唱的作品相当多。刘克庄此词紧扣朋友“三和”中的忧边之语,纵论国家形势与救国之策,抒写作者匡时救国的远大抱负和满腔激情。
“国脉微如缕”,落笔即以一个简洁形象的比喻,指出当前形势:国家的命脉已微弱得就像一缕轻丝,这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面对如此形势,作者不禁代表无数怀抱爱国热忱的志士大声发问: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去将敌人的首领擒获? “戎”是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这里代指元人。此处“何时”二字,饱含了爱国志士请缨报国的热切期待,也隐含了对统治者长期偏安一隅、不思恢复的痛斥。“未必”二句即清代龚自珍“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之意。意思是说人间并不是没有好汉,而是用人者对他们限制太严,束缚太重了。然后诗人举例说,请看当年的韩世忠,哪里是像汉代的张良那样遇到了仙人传授(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在下邳得到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传授太公兵法),也不是因为如唐代大将李筌那样在骊山下遇到了一位老母为他讲说阴符经的奥义(见太平广记第63引集仙转),但他起自民间,笑谈自若、指挥若定地转战于两河(宋代称河北河东地区为两河)之间,成为叱咤一时的中兴名将。人才决不是按出身门第的高低贵贱而分的。
下片“少时”一句,诗人化用唐人李正封“从军古云乐,谈笑青油幕。灯明夜观棋,月暗秋城柝”句意,暗指年少时充满了意欲从军报国的豪情壮志。可是“事机频误”,直到而今,登楼远望,揽镜自看,只见容颜老去,而壮志难酬。如今听说北方战事又起,请不要小看北方敌人的军事实力,以为投鞭断流是大话欺人,自古以来,惟有贤将方能制敌千里;不要以为有了金城汤池般的天险,便可以不要如张巡、许远般的忠臣,快快投笔从戎吧,怎么可以迷恋于富贵呢!
全词用了大量的典故,但融化、运用得较为圆熟,充满了澎湃的爱国激情和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集中体现了刘克庄词的艺术特色。
-
《把栏杆拍遍》是梁衡的一首诗作,通过描绘栏杆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寻。这首诗通俗易懂,简单朴实,语句通顺,符合原义。
-
“诗家清早在新春。”北方的冬天,寒冷而漫长。在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的时候,突然感觉到春天来临的消息,哪怕只是一点新绿,一声鸟啼,那种惊喜之情是自不待言的。杨载的这首绝句,正是久冬逢春之时欣喜心情的表露。 “城雪初消荠菜生”点出地点和时
-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作品赏析★①《左传》:“晋韩宣子来聘,公享之。韩宣子赋角弓。既享,燕于季氏,有嘉树★②《后汉书》:“庞
-
作者简介范晔(yè)(398—445),字蔚宗,南朝宋代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人,史学家、文学
-
江东贾客木绵裘,会散金山月满楼。夜半潮来风又熟,卧吹箫管到扬州。
-
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
-
赪锦支绿绮,韵同相感深。千年古涧石,八月秋堂琴。引出山水思,助成金玉音。人间无可比,比我与君心。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兴师重教古诗词,内容包括求一两首尊师重教的古诗,要带诗意,有关尊师重教的古诗,有关尊师重教的古诗(一定要古诗)。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
-
我家的摆设在我家客厅里,也有一个通常所谓的“博古架”,但架上摆设的既非古董,亦非玩物,而是多年来留下的几种本人的手工制品,计:竹笔
-
【3951】阅读整理学(〔日〕外山滋比古著,吕美女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10 5万字,2014年9月第1版,25元)△共4章。外山滋比古认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