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陇头歌》(北朝乐府民歌)原文、鉴赏和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陇头歌》(北朝乐府民歌)原文、鉴赏和赏析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陇头即陇山,亦名陇坂、陇坻,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此处地势极高,三秦记云:“其坂九回,不知高几许,欲上者,七日乃越。高处可容百余家,清水四注下。”(后汉书注引)此地又迫近西北边塞,为出征士卒经行之地,乐府诗集中凡以“陇头”、“陇上”、“陇西”为题者,皆写征战、征夫的情事。这三首诗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其三亦见载于三秦记,谓为“俗歌”。三秦记成书于魏晋前,这三首诗又都是四言,当是汉代度陇赴边的征卒吟唱的歌谣。

一、三两首皆由“陇头流水”起兴。许多描写羁旅行役的诗歌多写到流水,流水实在是奔走道途的行人常随的伴侣。而陇头流水的形态又很特殊,更能引起行人的注意,引发他们的联想了。这陇头水形态特殊在“流离”,即三秦记所说的“四注下”——四面淋漓而下。它本是由泉水溢出的,没有固定的沟壑,没有一定的归向,这在别处也许是十分少见的。行人见此始而惊,继而思,不禁悲从中来了:“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流水的无定所,不像我在旷野中飘荡无依吗?流水从山上流到山下、不由自主,不也像我等征人被人驱遣、身不由己吗?见流水“流离”之状,迅即而及自身,这见出征人特有的敏感,也见出其心情特别的沉痛。诗经有鸨羽篇,写道:“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悠悠苍天,曷其有所?”余冠英先生译道:“野雁沙沙响一阵,栎树丛里息不稳。王差不得息,庄稼种不成!……老天呀老天!哪天小民得安身?”即景起兴,口吻心情与本篇差不多,怪不得陈祚明说,“‘念吾’二句,情真似国风”(古诗选)了。

第二首写暮宿的苦况。头两句是:“朝发欣城,暮宿陇头。”这样的句式在民歌民谣中常用以记行程、状苦辛。木兰诗即有“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之句,既表现“万里赴戎机”的快速,又见出两地差异之大,带出下面的抒情。这两句当亦如此。“欣城”其地未详,当是离陇头甚远的内地城邑,“朝发”、“暮宿”也一定是夸张征发之快,所谓“被驱不异犬与鸡”也。下面即写暮宿所感受到的陇东、陇西气候的迥异:“寒不能语,舌卷入喉。”天气太寒冷了,冻得舌头都卷缩到喉咙里去了。这真是“奇语”(沈德潜古诗源),从来写严寒都未曾见有如此措语者。许多以陇地为题的乐府诗都写到此地的酷寒,车陇头水道“雪冻弓弦断”,也算善于形容了,但还只写到眼中所见,未及切肤之痛;而“寒不能语,舌卷入喉”,则是写征人自体感觉,见出这从未经受过的寒气给他特殊的刺激,引起他特别的惊惧。即此一端,暮宿的况味就可想而知了。这一首纯用赋笔,插入连章之中,见出行文的变化,也加强了前后二首抒情的效果。

第三首是写征人暮宿陇头听流水而思乡的情形。人们在夜间对声响是特别敏感的,离乡背井的征人常因某些音响的特殊刺激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怀土之情,木兰诗的“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之水鸣溅溅”、唐边塞诗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就是这种情形。“陇头流水,鸣声幽咽。”“幽咽”是一种特殊音响。因陇水是淋漓四下,它的流淌自然不那么畅快,它的响声自然就是低沉、幽咽的了。当征人暮宿陇头,听着这呜呜的声音,心情自然是抑郁的,甚至感到这水流就像哭泣似的,这怎能不叫他们凄然落泪、想念远别的家乡呢?“遥望秦川,心肝断绝”就是必然的反应了。南朝不少歌咏陇头水的乐府诗都写到这种情况,如江总诗云:“人将蓬共转,水与啼俱咽。”这“幽咽”就既是水声,又是人哭了。也许是这个缘故,后世诗人就径将陇头水称为“呜咽水”、“肠断声”(如杜甫出塞、皎然陇头水)了。一、三两首触景生情,显出特殊刺激下特殊情感反应,真情实景,最足动人。

征伐、徭役随着阶级社会而产生、而滋蔓,因此反映人民服役的苦难、悲怆的歌谣也很早就出现了。“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行)?经营四方。”(诗经)这沉痛的歌吟在诗经、汉乐府中时时可以读到。这篇陇头歌就是这类诗篇中较著名的篇章。由于出处的不同,语句不太一样,而由它派生的乐府诗,为数更是不少,这都说明其流传的广泛、影响的巨大。

猜你喜欢
  • 《庆清朝·禁幄低张赏析》

    这首词因为未点明吟咏的是何种花卉,所以在对此词吟咏对象的理解上出现了争议,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咏牡丹,一说是咏芍药。   咏牡丹说   这首长调赏花词,是写在牡丹盛开之时,明光宫苑之处,词人与同游者对花倾觞,自朝至暮直到秉烛,兴致未减

  • 《遇风愁不成寐赏析》

    【注释】:原题注:到津次夜,大风怒吼,金铁皆鸣,愁不成寐。

  • 苏轼《送程建用》全诗鉴赏

    先生本舌耕,文字浩千顷。空仓付公子,坐待发苕颖。十年困新说,儿女争捕影。凿垣种蒿蓬,嘉谷谁复剩空余南陔意,太息北堂冷。织屦随方进,采薪教韦逞。辛勤守一经,菽水贤五鼎。今年闻起废,鲁史复光景。公子亦改

  • 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三代在我国西南、西北各省少数民族地区,分封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制度。元代继承历代以“土官治土民”的办法,在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按等级授予各族首领为宣尉使、宣抚

  • “贤君必恭、俭、礼下”注释、译文和感悟

    孟子曰:“贤君必恭、俭、礼下 ① ,取于民有制 ② 。”(《孟子·滕文公上》三) 注释 ①礼下:以礼待下。②制:规章,制度。 【译文】 孟子说:“贤德的君主一定会庄重、节俭、礼待群臣,并按照制度向老百

  • 《草房子》作品解读

    小马哥:

  •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温庭筠《更漏子》鉴赏

    更漏子 温庭筠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简析】 春夜

  •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诗经·小雅·伐木》,良朋贤友类名言句子

  •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劝学用典名句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 刘禹锡《送慧则法师归上都因呈广宣上人》全诗赏析

    昨日东林看讲时,都人象马蹋琉璃。雪山童子应前世,金粟如来是本师。一锡言归九城路,三衣曾拂万年枝。休公久别如相问,楚客逢秋心更悲。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