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劝学用典名句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同志把读书视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认为读书能有“三让”——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在习近平同志看来,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好、接受力强,应当抓紧读书。他自己就是在年轻时通读马列著作,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插队下农村的7年里,打下了一生的知识根基。因此他在许多场合都勉励年轻人,要不负光阴、抓紧时间、好好学习。中年的时候,精力旺盛、视野开阔,应该努力拓展读书的广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学问基础。年老的时候,时间充裕、阅历丰富,要有锲而不舍常读常新的态度、百读不厌的劲头,在读书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以忘忧。
■原典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西汉﹞刘向说苑·建本
■释义
这是说苑中的一个故事:晋平公一次问盲乐师师旷:“我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师旷答道:“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平公听了很生气:“哪有做臣子的取笑君主的呢?”师旷说:“盲臣哪敢戏弄君主呢?我曾听说过,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光鲜明亮;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一样炽热似火;老年时好学,就像用蜡烛照明一样,在黑暗中闪光。点蜡烛走路,与摸黑行走相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不禁赞道:“说得好啊!”
师旷用“日出”“日中”“炳烛”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和人生学习的三个阶段,鼓励人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引用了师旷的这个比喻:“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老年人读书学习“如秉烛夜行”,不学就会“瞑目而无见”。可见,老而好学还是很有意义的。
古代汉语中,有“炳烛”“秉烛”两种用法,如“炳烛之明”“秉烛夜行”。现代汉语中,仅用“秉烛”一词,如“秉烛待旦”。
-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
-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①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② : 明道若昧 ③ ,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④ ,上德若谷 ⑤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⑥ ,质真若渝 ⑦ ,大白
-
我随秋风来,瑶草恐衰歇。中途寡名山,安得弄云月。渡江如昨日,黄叶向人飞。敬亭惬素尚,弭棹流清辉。冰谷明且秀,陵峦抱江城。粲粲吴与史,衣冠耀天京。水国饶英奇,潜光卧幽草。会公真名僧,所在即为宝。开堂振白
-
弄日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
牧 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原诗今译】 广阔的原野上长满了野草, 稀疏的笛声在晚风里缭绕。 到家里吃饱饭已是黄昏后, 未脱蓑衣睡,明月挂树梢。 【鉴赏
-
秦帝沦玉镜,留侯降氛氲。感激黄石老,经过沧海君。壮士挥金槌,报仇六国闻。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宇宙初倒悬,鸿沟势将分。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胡月入紫
-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作品赏析此亦云安春作,乃水阁所闻子规也。《杜臆》:一说子规非杜鹃。乃叫不如归去者。峡里云安县,
-
名言: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 注释: 辟: 举荐。 句意: 有才能的人就举荐他, 没才能的人就罢免他。推举要公正符合道义, 即使是自己的怨仇也要推举。 出处: 《墨子· 尚贤中》
-
《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 ① ,天气初肃 ② 。千里澄江似练 ③ ,翠峰如簇 ④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⑤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⑥ ,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
-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作品赏析【注解】:1、谪居:贬官的地方,冒下四句。2、巫峡:在今四川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