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诗词中所体现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智慧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诗词中所体现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智慧

在强调保护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古诗词中所体现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智慧也是值得我们珍视和学习的。 古诗词作为独特的文学形式, 用最精练的语言抒发着最强烈的情感, 是中国文学的灵魂, 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 古诗词所传承的理念、展现的精神和文化审美, 已根植于华夏儿女心中, 融入文化的血脉基因, 成为民族集体的价值判断和精神追求。古诗词中, 关注自然环境、反映生态伦理、体察生存哲理的作品篇目众多, 底蕴深厚, 闪耀着古代先贤的生态智慧。 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吟咏 无论从古典诗词还是山野民歌都可以看出, 大自然很早就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从诗经里“在河之洲”的“关关雎鸠”到“白露为霜”的“蒹葭苍苍”, 从“昔我往矣”的“杨柳依依”到“今我来思”的“雨雪霏霏”……花鸟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在古诗词中都显示出勃勃生机。诗人特别钟情大自然、敬畏大自然, 大自然也赋予他们灵感, 慰藉他们心灵。浩然“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夏日南亭怀辛大) 写出了诗人夏夜水亭纳凉的闲适。夏日荷花的香清气淡, 竹露滴在池面的空灵回响, 可谓滴水可闻, 细香可嗅;杜甫“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绝句) , 则描绘出了水暖沙温、燕子翩飞、鸳鸯慵睡的大好春光图景;谢眺“余霞散成绮, 澄江静如练”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序) , 描摹出水天辉映、空明澄澈的夕阳晚景;王维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 写出了北方边塞的辽阔与苍茫;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 , 写出了江南春天的明媚与绚丽。这些对大自然的赞美吟咏都成为剪不断的乡愁的记忆, 代代相传、念念不忘。 悲天悯物的仁爱情怀 古人始终对自然存有感恩之情, 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 体现出一种惜生爱物、范爱亲仁的思想。李商隐看到一些达官贵人饕餮终日, 恣意破坏竹林生态, 便写下了“嫩箨香苞初出林, 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 忍剪凌云一寸心” (初食笋呈座中) , 表达了对嫩弱春笋的惋惜。白居易“叶含浓露如啼眼, 枝袅轻风似舞腰。小树不禁攀折苦, 乞君留取两三条” (杨柳枝词八首之七) , 劝诫人们不要攀折柳枝, 对一草一木的悲怜情怀跃然纸上。“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治家格言) ,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诸葛亮诫子书) 的格言将爱物惜用、勤俭节约作为了中华传统美德;不小网捕鱼、不射夜宿之鸟、不竭泽而渔、不毁林而猎的古训, 体现了对自然取之有时、取之有度朴素睿智的环保理念。 万物有灵的体察感知 古代诗人移情于自然万物, 认为自然万物都具有灵性。山水自然与人物心性相通, 花木虫鱼影射人生品格。辛弃疾“一松一竹真朋友, 山鸟山花好弟兄” (鹧鸪天•博山寺作) , 王维“入鸟不相乱, 见兽皆相亲” (戏赠张五弟堙) , 诗人仿佛与鸟兽林泉同类, 与天地万物相通, 在物我同一的境界找到了一种回归自然的本真状态。“诗佛”王维的“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 , 都蕴含着独特的哲思与禅机, 能让读者体会到情景交融、理趣同赏的美感, 可谓对自然的妙悟感应。张潮在幽梦影中也写道“天下有一人知己, 可以不恨。不独人也, 物亦有之”, 并列举了陶渊明以菊为知己, 周敦颐以莲为知己, 屈原与香草、陆羽与茶、王羲之与鹅以及林和靖“梅妻鹤子”等互相成就的佳话典故, 读来让人唏嘘感喟, 心有戚戚。 自然节律的启悟感应 古人认为, 世间万物均有隐性秩序在支配运转, 昼夜节律、月运节律、季节节律等自然节律无处不在。在自然的周期变化中会得到许多生命的感悟。诗词中有不少体现“道法自然”, 遵循自然节律, 充满哲学思辨的名篇佳句。谢灵运“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 , 写出了诗人病后初愈, 凭窗而坐, 极目所见的风光景致:萧瑟的池塘不觉间已春草繁生, 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已悄然变换。远近交错、声色交融, 巧妙展现出季节更替带来的蓬勃生机。读者能从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归去来兮辞) 中读出了自由超脱、恬淡隐逸的生活态度、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感受到了光阴易逝、人生易老, 从杜甫“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体会到了暮年飘泊、江湖飘零的孤寂与无奈。 对天人合一的不懈追求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追求, 是文人士大夫实现人格理想的终极追求, 更是古代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山水田园诗历来被作为诗中精品, 其中体现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意境, 让人玩味不厌。这类诗歌用凝神静观的态度观照山水, 其基本精神就是回归自然、以心照物, 达到妙悟天开、空灵无我的境界。在古人看来, 自然与人一样也有独立的审美意义, 彼此间可以实现对话交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惟有敬亭山”, 人与山情感实现互通;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人与花鸟心灵产生感应。前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发出幽幽感叹;继有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期许;再到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的惆怅……杰出的诗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叩问天地, 追寻人生的意义, 探索着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 再度激发了人们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 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古诗词作为独特而重要的文化载体, 从环境文化这个窗口窥望, 见到的只是风光旖旎的一角。这小小一角, 绿意盎然, 让我们品味出生态意境的美感。这对深挖传统文化中生态文化的资源, 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自然的周期变化中会得到许多生命的感悟。诗词中有不少体现“道法自然”, 遵循自然节律, 充满哲学思辨的名篇佳句。
猜你喜欢
  • 白居易《在家出家》全诗赏析

    衣食支吾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

  •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4076】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英〕特里·伊格尔顿著,李扬等译,重庆出版社,17 5万字,2018年6月第1版,49 8元)△共10章:[1]驳马克思

  • 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

    【注释】 选自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 南威:春秋时著名美女。 淑嫒:贤美的女子。 龙渊:古代宝剑名。唐代时,因避高祖李渊讳,改作“龙泉”。 【赏析】 曹植从诗文评论和鉴赏的主体角度,明确提出,具

  • 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全诗赏析

    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青琅?4壕票?ㄧ?瓯。???氡搪觇Ш?N笠擅┪莨??矗?讶敕珥泠苍贫恕W允乔芈パ怪9龋?蔽旁优迳?荷骸

  • 曹操《龟虽寿》注释与翻译

    解题: 本诗表现了不甘衰老和人命不全由天决定, 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精神。 课文注译 神龟 (2) 虽寿, 犹有竟 (3) 时。 腾蛇 (4) 乘雾, 终为土灰。 老骥 (5) 伏枥 (6) ,

  • 古典文学作品《兼爱(上)》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2〕 ,必知乱之所自起 〔3〕 ,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4〕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5〕 。治乱者何独

  • 揭示孕育于土地中的和谐与美——李进祥乡土故事的生态意蕴

    揭示孕育于土地中的和谐与美——李进祥乡土故事的生态意蕴◎杨风银文学对“根”的钟情不一定要在哲学的意义层面上才可厘清。就文学自身而言

  • 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① 。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② 。 〔

  • 骈文《待漏院记》原文、注释和解析

    天道不言 〔2〕 ,而品物亨、岁功成者 〔3〕 ,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 〔4〕 。圣人不言 〔5〕 ,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 〔6〕 ,六卿分职 〔7〕 ,张其教矣 〔8

  • 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全诗翻译赏析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岑参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 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 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 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