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七十七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天之道①,其犹张弓与②?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③,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④,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⑤,其不欲见贤⑥。
〔注释〕 ①天之道:自然界的规律。 ②张:说文:“张,施弓弦也。”古人用弓箭将弦加在弓上称为“张”。与:语气词。 ③人之道:社会中的规律。 ④孰:谁。 ⑤处:帛书乙本作“居”。居、处古通用。 ⑥见:当为“现”,指表现。
〔鉴赏〕 本章老子又一次以“天道”喻“人道”,认为“天道”无私大公,“人道”也应无私大公;但实际社会却相反,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于是老子提问:有谁肯将多余的拿出来奉献给天下?最终看来难以做到,老子只得将希望寄托于“无为”的有道者,认为有道者才会将多余的拿出来奉献给天下。
这“抑高举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天之道”,照老子看来是一个自然普遍规律,如日初生则上升、日中天则下降,月初生则增益、月至圆则亏损,阳升极天则降、阴降极地则升;同样暑往寒来、昼夜交替也无不表现出这种均衡、统一。
由这种“天之道”推广到“人之道”,人世间也应“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然而,现实的社会却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呈现极大的不公平。这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统治者通过剥削手段,使侯王将相富而有余,人民百姓则不足而更损,乃至到“狎其所居”、“厌其所生”……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即是这种状况的写照。
而这种状态的必然结果必定是爆发激烈的阶级冲突和社会动乱。于是老子出来警戒统治者,那就是既然“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那么“人之道”就没有理由“损不足以奉有余”,也应“损有余而补不足”。在老子看来,这种“损有余而补不足”是百世不变之恒理,且同存于人之心目中。然而,只要社会还存在着阶级,剥削手段导致的富者更富、穷者更穷(“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现象就不会改变。这是由整个阶级社会的本质所决定。当然并不排斥社会中个别有产者能做到这点,如魏晋名士裴楷就能“损有余以补不足”(晋书·裴秀列传),以达到散物聚人的目的。
老子似乎又感到推行这种“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困难,于是还是老一套,提倡君主无为,试图以无为而达无私,以无私而达平均,这样有余者不得不抑而损,不足者不得不举而益。这一套,大概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会出现,以达到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
-
(一)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二)月出皓兮!佼人 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三)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注释〕 皎:洁白明亮。 佼(jiǎo)人:佳人。僚(l
-
人间无阿童,犹唱水中龙。白草侵烟死,秋藜绕地红。古书平黑石,神剑断青铜。耕势鱼鳞起,坟科马鬣封。菊花垂湿露,棘径卧干蓬。松柏愁香涩,南原几夜风! 作品赏析坟科:一作坟斜。---------------
-
【名句】士先器识而后辞章 语出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六回。读书人首先要注重修养器度和见识,然后才是修炼文赋辞章。此句说明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性。
-
【原题】:京师故人有以陇西鹦鹉遗予者因畜养之去年出守缙云提挈而至性灵甚慧触类能言公退翫之常若不足忽遇疾而逝因命瘞于小园作诗一章聊以追悼认者无罪予以贵畜也
-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县名,在今安徽省贵池县。县西南有秋浦水。《秋浦歌》有十七首,最传诵的是第十五首,即这里选的一首。《秋浦歌》其一说:“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
-
论德则吾薄,说居则吾贫,勿以薄而志不壮,贫而行不高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论德则吾薄,说居则吾贫,勿以薄而志不壮,贫而行不高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一名《觉后禅》,又名《耶蒲缘》、《野叟奇语》、《钟情录》、《循环报》、《巧姻缘》。猥亵小说。六卷二十回。题“情痴反正道人编次”,“情死还魂社友批评”。别题“情隐先生编次”。刘廷玑《在园杂志》以为作者为
-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登顿驱征
-
[唐]曹邺一车致三毂,本图行地速。不知驾驭难,举足成颠覆。欺暗尚不然,欺明当自戮。难
-
《学道至于乐,方能真有所得.》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学道至于乐,方能真有所得。》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