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官董三泉》全文和鉴赏
·冯梦龙·
董三泉公由蜀西充令,升蓬州守。宦十数年许,仅一青布袍、一革靴。赴任时,诸子请曰:“平生志节,儿辈能谅,第大人年高,蜀中多美材,可为百岁后计也。”公曰:“唯。”既致政,诸子迎之,间请于公曰:“往者所言美材,颇择得否?”公曰:“闻之人言,杉不如柏也。”子曰:“今所具者柏耶?”公莞尔曰:“吾兹载有柏子在,种之可尔。”
[选自古今谭概]
●●本篇记叙了一位古今难得的廉洁清官。
本篇一开始,交代主人公的姓名、经历,董三泉由一个蜀西的县令升任蓬州(今四川蓬安县)的郡守,他的政绩得到了上级的肯定。他在经济上如何呢?文中说,他当官十多年,仅有一件青布袍、一双升堂视事的革靴,别无所有。董三泉的廉洁,董三泉的人格,用非常简短的文字表现了出来。他为一县之长十多年,蜀西又地处偏僻,天高皇帝远,他是很可以为所欲为、鱼肉乡里的,然而他仅有一青布袍、一革靴;他为官十多年,要迎来送往,要到州府去述职谒见上司,要接见地方士绅,在以衣帽取人的年代,着装的过于清贫是要遭人白眼的,然而十多年里,他仅有一青布袍、一革靴而已。这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十分有力的铺垫。
文章的第二部分写董三泉赴蓬州守的任所时,他的儿辈们对他的嘱咐。这个嘱咐是非常动人的:您年事已高,蜀中又盛产很好的木材,您可为自己准备些寿材。在封建时代,这个要求也不为过。董三泉对儿辈们的嘱咐,只回答了一个字:“好。”读者到此,不由得一惊:怎么,董三泉答应为自己敛美材了?如此做来岂不晚节可哀!这么一个廉洁十几年的清官,不至于名声毁于一旦吧!在读者的惊诧、怀疑中,文章进入第三部分。文章的第三部分是从董三泉年高退官回来开始的。诸子迎接他退官回家时,得便时问他:“以前同您说的准备美材的事,很选择得一些了吧?”诸子的问题也正是读者所想问的。但文章的妙处在于董三泉并不直接回答,而是说:“听人说,杉木不如柏木好。”看似答非所问,且回答的是一般常识。读者愈是想知道他有没有敛美材,作者愈不令他急于回答,用情节紧紧地抓住读者,使读者非读下去不可。董三泉的儿子听到他父亲说杉木不如柏木好,以为他父亲准备的都是柏材,心里非常高兴,迫不及待地问:“现今您所具备的都是柏木吗?”他儿子心里高兴,读者正以紧张的心情等待着董三泉的回答。只见董三泉微微一笑,轻声回答说:“现在我装载的是柏树的种子,种下就可以了。”董三泉廉官的形象由他结尾这句话,使之耸入云端:高大、挺拔!读者在松一口气的同时,不由得由衷地钦佩作者塑造人物手段的高明,真是一波三折,折折勾人心魄。董三泉的回答非常巧妙,既不违背赴任时的应诺,又的确没有为自己敛美材,而且又带回一些柏树种子,造福后人。
冯梦龙塑造的廉官董三泉的形象,像一面历史的镜子,依然在闪闪发光。
-
春风消冰失瑶玉,我本无身安有触。羊生得妇如得风,握手一笑未为辱。先生室中无天游,佩环何处鸣风瓯。随魔未必皆魔女,但与分灯遣归去。胡为写真传世人,更要维摩一转语。丹元茅茨只三间,太极老人时往还。点检凡心
-
名言: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朱绂”此处用以指代游者,正显示其身份之尊贵。“尘境”与“梵筵”相对,一指世俗生活的地方,一指超脱红尘的佛寺。诗人陪同这位贵人离开了世俗的境地,来到这青山环抱之中拜谒佛寺。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两句
-
《相思》 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女子夜绩女子夜绩 【原文】 《汉·食货志》云:“冬,民既入[1],妇人相从夜绩[2],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谓一月之中,又得半夜,为
-
一现在,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们。我把这归咎于衰老。正是不可避免与抗拒的衰老,让我变得脆弱与多感。他们曾在我的身体内存在过,他们的存在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眄视指使
名言: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里送信的动物,内容包括哪些动物会送信,古代诗词中各种动物的寓意,写出古诗中的动物。【信鸽】信鸽在人类历史上可谓是最常见的送信选择了,我国早在唐代便有使用信鸽传语家书的记载。【信天翁】包括鹈鹕在内,很多大型海鸟都是西方落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搜索送别古诗词,内容包括搜索关于送别的古诗词,查关于送别的古诗,关于送别的古诗。1.《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2.《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
-
李廉《武功山记》 李廉 安成以仙名山者,有浮山之魏,洞阳之黄,清化之胡,武功之葛,皆著于图经;而莫盛于武功。或曰: 大江西南三巨镇,衡、庐、武功也。武功以僻远不见经传,不得与衡、庐并显。然究竟脊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