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歌《大业长白山谣》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建立大隋封建王朝。其子杨广弑父篡位,自立为天子,亦即隋炀帝。炀帝荒淫失政,兵役繁苛,百姓无以为生,聚众山林,与隋王朝对抗。大业年间长白山曾为农民起义的据点,农民军拼死求生,无所畏惧。这首民谣就是讴歌农民军将士英勇善战,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的,文字简洁明快,慷慨雄壮,震撼心灵,足使官军望风胆慑。
全诗十句,采用民歌调子与白描手法,句句出神,层层递进,情感高扬,戛然而止,宛如巨雷洪钟,震地惊天,气吐长虹。
诗的前四句勾勒农民军的形象,点出他的身份,生活的环境。以长白山为根据地,占山为王,俨然是农民的王朝,与隋王朝相抗衡,民歌作者赞美他们是知天意,晓人情的知世郎。接着勾勒农民军的服饰,纯一无杂的穿着大红色的锦背裆。红色为正色,代表着正义兴旺,不可战胜的力量。是喜庆的标志。这种服色本身是对剥削阶级诬蔑农民军为盗匪的一种无声反驳。再下两句采用夸张手法写他们的武器,长矛刺天,大刀光耀,暗衬出农民军的威风凛凛,不可一世,个个是善战的强人,士气高昂,使敌人望而生畏。
中间四句勾勒农民军的战斗生活。上山以猎取野物獐鹿为生,下山则杀牛屠羊、犒劳弟兄。暗示农民被迫放弃了祖业种田,但仍然豪气冲天,慷慨当歌,并未被剥削者困死,也决不向剥削者低头求饶。反而当听到官军围剿,个个提刀上马。冲锋陷阵,勇敢杀敌。一个“荡”字,表现出农民所向无敌的英勇气概。
结尾两句更为警策,震慑心灵。民歌作者在递进的描写中,水到渠成,剖示农民军心灵。比方这次战斗就像从军辽东杀敌,为国捐躯,脑袋掉了有什么关系,死得其所。由这个比方可知农民军为自己的农民王朝抗击官军,视死如生。因此他们才爆发出无比英勇的力量。显示农民的生死观与价值观纯正高尚。
民歌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反映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斗争的尖锐与残酷性。民歌作者完全站在农民阶级方面,以农民阶级先进思想去审视这一斗争,以正压邪,蔑视官军。诗中虽然对官军不著一笔描写,但从对农民军的形象与心理刻画,自然可以预知农民军的胜利。真可以说是一字千钧,用笔出神,含蕴丰厚。
-
少年好逸骥,老者重安车。争先尚逐逐,致远贵徐徐。勿言一尉卑,千户击惨舒。外矜固不足,内乐则有馀。子游与季路,作邑宁欷嘘。五斗对万钟,所问道何如。
-
汤誓第一汤誓第一 【原文】 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1],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2]小子,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冬天有哪些诗句,内容包括关于冬天的诗句啊??,描写冬天的诗句?,关于冬天的诗句。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
【注释】:籍郎按项项不俯,颍川诸豪同日捕(叶)。
-
一粒米的旅行这注定是一条年复一年的经典线路,关于一粒米的旅行。五月,若隐若现的布谷声中,秧苗出落得青翠欲滴,农人拿来箩筐,秧苗端坐
-
【原题】:关南上桥寺候黄观察善卿殡不至漫占催装诗奉呈挽唱诸君子
-
在村上,若要知道什么时候换季,看风就知道了。风从山坳边远远地吹来,带来了某些秘密和讯息,这些秘密,山水知道,草木知道,庄稼人也知道
-
[唐]寒山人生在尘蒙,恰似盆中虫,终日行绕绕,不离其盆中。神仙不可得,烦恼计无穷。岁
-
晓霁望嵩丘。白云半岩足。氛氲涵翠微。宛如嬴台曲。故人昔所尚。幽琴歌断续。变化竟无常。人琴遂两亡。白云失处所。梦想暧容光。畴昔疑缘业。儒道两相妨。前期许幽报。迨此尚茫茫。晤言既已失。感叹情何一。始忆携手
-
尘襟一潇洒,清夜得禅公。远自鹤林寺,了知人世空。惊禽翻暗叶,流水注幽丛。多谢非玄度,聊将诗兴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