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解题】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甘肃天水市),又辗转经同谷(现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受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盖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满屋漏雨,孩子大人无法安眠。面对现实,诗人思绪万千,写下这首歌行体诗篇。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韵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现在,杜甫草堂已经成为名胜古迹了。郭沫若先生曾经为杜甫草堂题写对联,联曰:“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对杜甫的人生评价。 【全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上元二年秋,杜甫在成都闲居,时年五十岁。两年前,他来到成都,后经朋友帮助,在成都城西浣花溪边搭起两间茅草房全家居住。不料过了一年多,这两间茅草房就被大风揭了顶。这首诗歌写在这个时候。 〔2〕挂罥(juan):挂结。 〔3〕恶卧:睡姿不稳。踏里裂:蹬破被里。 〔4〕雨脚如麻:形容雨急而密。 〔5〕丧乱:指安史之乱。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6〕突兀:高耸的样子。庐:茅草屋。 【诗大意】 八月秋高季节,岂料狂风骤至风声呼啸,卷走了我草堂上的三层茅草。茅草飞扬过江撒满江郊,高处挂在树梢,低处落入水塘里了。南村一群顽皮儿童欺我年老无力,竟当着我的面像盗贼一样,抱着茅草钻进竹林里。我高声呼喊,直到口焦舌燥也没用,回家来拄杖空叹息。刹时风停,黑云压顶而来,秋色漠漠,日暮天黑,用了多年的布被,冰凉潮湿,其硬如铁,娇儿蹬踏,被里子早已破烂。屋破漏雨,床头无一干处,秋雨淅沥不停歇。自从丧乱以来经常失眠,天阴雨湿长夜难熬。什么时候才能有千万间高楼大厦,庇护天下的受冻人都得到温暖,风雨无侵,安卧如山。啊呀! 这样的理想如能实现,即使我个人挨冻,死也心甘。 【赏析】 杜甫定居成都后,在地方官和朋友帮助下,辛辛苦苦在浣花溪营建了草堂,大概是因草草建成的,第二年秋天便被一场大风把屋上茅草掀走了。此诗即如实地写出了风吹茅飞和雨落屋漏长夜难眠的情状,同时抒吐了由此引发出来的忧时恤民之情,把古代贤圣那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理想化为诗的具体形象。宋代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在题子美画像中曾热诚地赞颂了杜甫的这种精神: “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生戈矛。……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 “八月秋高”五句为一解,写风吹茅飞的情状。“风怒号”,言风大。“三重茅”,谓茅本不多。正因茅少风大,故才被卷走。有人说一重有四、五寸厚,三重便有一尺多厚,这样的茅屋比瓦房还讲究。这种解释违反生活常识。“茅飞”三句写茅被吹走的情景:由江这边吹到了江那边,可谓茅草满天飞矣。“高者”、“下者”二句为对偶句,“挂罥”与“飘转”为动词相对,“长林”与“沉塘”为名词定语相对,“梢”与“坳”为名词相对。挂罥,挂结也。飘转,飘动旋转而下落也。有人以“塘坳”为词,实误,当以“沉塘”为词,谓无水泥塘也。此二句出曹植吁嗟篇: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泉。”“天路”与“沉泉”相对甚明。“沉”,风俗通·山泽篇释为“泽之无水”者,与薮、泽、湖、渠、沟、洫同义。庄子·达生“沉有履”,释文引司马云: “沉,水污泥也。”

庾信小园赋: “实无水而恒沉。”坳,低下处也。“南村”五句为一解,写茅草被南村群童抱走时的焦急情态。“为盗贼”,谓干出盗贼所为之事。此乃杜甫实写自己气急时骂人的话,语气虽重,但所谓“骂人无好言”也,并不象有人说的那样,真的把孩子当作“盗贼”对待。“俄顷”八句为一解,写雨来屋漏、长夜无眠的窘况。屋破雨漏,以至床头无干处,欲睡无地;勉强睡下,盖的也是“冷似铁”的旧被子、破被子。雨又下个不停,长夜沾湿,这日子何时得到尽头呢?自己是“生常免租税”之人,身经丧乱,境况尚且如此,那些不如自己的穷人呢? “平人固骚屑”,杜甫是早就知道这一点的。正是在这样的时候迸发出结尾五句发自肺腑的、久积深蕴于心的崇高名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怎么才能得到,与下文“何时”相呼应,为急迫欲得而又苦于不能之语气。有人说这里“士”专指读书人,杜甫想的也只能是这些人。

实则不然,“士”,本有“人”义,在诗经中其例甚多,如“他士”,他人也; “庶士” “吉士”,皆指普通男人。“士式其德”“无与士耽”的“士”,也是泛称男人。史记·游侠列传: “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士,亦泛指人。在杜甫诗中,其例也甚多,如“有士荷戈戟”、“士庶塞关中”、“古来杰出士”,“因悲中林士”等,“士”皆泛指人,非读书人的专称。这本是常识,而有人偏要说成专指读书人,这就只能说有意曲解了。结尾五句,用错落不齐的句式,句句押韵而又变换韵脚,这完全是为了充分表达那一刹时的激情。三个九字句,写得一气贯注,顿挫淋漓,含蕴深长。 此诗即事引发,起得突兀,收得斩截。秋风怒号,茅飞漫天,黑云漠漠,雨脚如麻,床上屋漏,绵绵人忧,这一连串意象色彩颇浓的词语诗句,有力地突出了丧乱时代给人造成的压迫感和焦虑感。“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所发出的叹息和呼号,实际上是丧乱中广大人民共同感情的聚焦和折射。而结尾处陡转: “广厦”之愿,“大庇”之怀,“安如山”之希望,“独冻死”之甘心,虽说是惨澹时代中的一线闪光,是我们人民世世代代苦苦追求的近于幻想的理想,但它却把一颗伟大的火热的心呈献给我们,使我们充满信心,为驱逐黑暗和贫困,永远奋进。 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云: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乐天新制布裘云: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绫袄成云: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皆伊尹身任一夫不获之辜也。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少陵为难。然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白氏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忧劳者易生于善虑,安乐者多失于不思,乐天宜优。或又谓白氏之官稍达,而少陵尤卑,子美之语在前,而长庆在后,达者宜急,卑者可缓也;前者唱导,后者和之耳。同合而论,则老杜之仁心差贤矣。(黄彻碧溪诗话卷九) 注谓此诗因郭英乂作,或是。然秋风破屋,必有是事,有感而借之以起兴耳。“广厦万间”、“大庇寒士”,创见故奇,袭之便觉可厌。然亦真有此想头,故说得出。……“呜呼”一转,固是曲终余音,亦是通篇大结。(王嗣奭杜臆卷十) 末从安居,推及人情,大有民胞物与之意。(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起五句完题,笔亦如飘忽之来,疾卷了当。“南村”五句,述初破不可耐之状,笔力恣横。单句缩住黯然。“俄顷”八句,述破后拉杂事,停“风”接“雨”忽变一境;满眼“黑” “湿”,笔笔写生。“自经丧乱”,又带入平时苦趣,令此夜彻晓,加倍烦难。末五句,翻出奇情,作矫尾厉角之势。宋儒曰: “包与为怀。”吾则曰: “狂豪本色。”结仍一笔兜转,又复飘忽如风。(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二) 【拓展】 杜甫在成都,生活也并不是一直都像江村所描写的那样惬意,老朋 友严武对他很好,不免会引起他人的嫉妒;有时故人的禄米未至,也有揭 不开锅的时候。他曾经写过一首百忧集行:   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上元二年(761)秋的一场大雨,更让杜甫苦不堪言。屋上的茅草被风 刮跑了,本想多少捡一些回来,修补一下屋顶的罅漏,但茅草又被顽皮的 孩子抱走了。 风倒是暂时停了,但是雨却落了下来,床头屋漏,布衾破裂,这长长的 寒冷雨夜,如何才能熬到天明。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屋漏偏遭连夜雨 了。更何况还有老妻,还有幼子,杜甫真是要再一次感叹“所愧为人父”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了。 如果诗仅仅写到这里,那么,不过是老生常谈的叹老嗟卑,与贾岛、孟 郊的穷诗没有什么区别。但这是杜甫,他的心里,永远都不是只装着妻儿 和小家。他博大的胸怀,使他每一次遭受不幸的时候,都能够推己及人,把 目光和关爱投向下层人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 不动安如山”,如果什么时候“眼前突兀见此屋”,他愿意“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其境界之高尚,已经远远超越了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而是一种 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思想光辉,千古以来,唯杜公一人而已!
猜你喜欢
  • 《浪淘沙·目送楚云空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目送楚云”,下片又曰“望断斜阳”,显然全篇笔墨集中在写两个有情人驿馆不期而遇又倏然而别的动人一幕。“目送楚云空,前事无踪”,经年不见的表兄,突然出现在眼前,勾起自己多少相思恨。可是人在眼前,却不能对他面诉衷情;顷刻间情人鞭

  • 李白《古风》(其二十四)赏析: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古风》(其二十四) 【作者】:李白【年代】:唐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

  • “闵子骞单衣顺母”注释、译文和评说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闵损,衣以芦花。一日,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鞭。父察知其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后母闻之,卒悔改。有诗颂之。 ① 诗曰:闵氏

  • 野外理发处 丰子恺

    我的船所泊的岸上,小杂货店旁边的草地上,停着一副剃头担。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恰好从船窗中望见这副剃头担的全部。起初剃头司务独自坐在凳上吸烟,后来把凳让给另一个人坐了,就剃这个人的头。我手倦抛书,而

  • 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也是明朝的推翻者。本名鸿基,陕西米脂人,世居怀远堡李继迁寨,童年为大姓艾氏放养,长大后充银川驿卒。1629年,李自成起义。1631年,李自成投闯王高迎祥,成为高迎祥的闯将,随

  • 《山花子·春愁赏析》

    陈子龙的词婉丽风流,独具神韵,无论叙私情,还是言国事,都“以浓艳之笔,传凄婉之神”(陈延焯《白雨斋词话》)。这首《山花子》词就是一首凄丽悲婉的佳作。词题为“春恨”,但非关春情,也非关春光,而是以眼前的春色为契机,发抒悲怀故国的一腔遗恨。

  • 古诗词与亲情相关古诗词(关于亲情的诗句古诗15首)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与亲情相关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亲情的诗句古诗15首,有关亲情的古诗文,关于亲情的诗句古诗15首。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 孟郊:《游子吟》)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诗《蜀道难》赏析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

  • 有关于追求的议论文素材、论题、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题解析 [解题]追求(pursuit),指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达到目的。人活着总得有所追求。默默耕耘,不问收获,追求的是一种奉献;敏而好学,学而不厌,追求的是一种充实;不畏艰险,挑战极限,追求的是一种

  •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赏析》

    白居易有两个好友,年轻的时候跟元稹交往最深,两人并称“元白”。而晚年则跟刘禹锡的关系较近,并称“刘白”。如果没有二人深厚的友谊,没有白居易对刘禹锡的肯定与欣赏,是不会有这首诗的。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刘白二人相互赏识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