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师秀《数日》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赵师秀数日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译文】 连续几日的秋风,似是将我这病人欺负,吹得黄叶满天飘舞,又飘然落下我的庭院,更显几分荒芜。原本繁茂的林木,被秋风剪得稀疏,将枝叶遮盖的远山,遥遥放出,却又被秋云遮住,半有半无。
(王 洪译)
【集评】 宋·赵与时:“青箱杂记载李太伯一绝云:‘人言落日是天涯……,碧山还被暮云遮。’……吾族人紫芝师秀亦尝赋一绝云:‘数日秋风欺病夫……。’气象略相似,仅脱选而卒。”(宾退录卷六)
近·陈衍:“似诚斋。”(宋诗精华录卷四)
今·吴熊和:“‘放’和‘遮’这两个动词就是精心汰选的,把林和云写成都能主动地采取行动,使整个画面活动起来。而且,林放山出,云遮山没,尽管不是商量好的,却似乎有意给眺望中的诗人为难,表明一直深藏着的遥山还不愿轻易地一下子就给人看到,这又是一种‘非关理也’的诗趣了。”(唐宋诗词探胜第371页)
今·倪其心、许逸民:“所谓‘似诚斋’,可以说在‘摄影之快镜’(钱钟书谈艺录评杨万里诗语)上约略近之。诗的前二句是情中有景,秋风黄叶,正是病夫衰颓心情的外在物象。末二句则是景中有情,疏林之外现出远山,又被浮动的云朵遮遮掩掩,就诗人摄取的景象而言,堪称‘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钱钟书语,同上);就其蕴含的情味而言,那种飘忽落寞之感,又与前二句交融贯通。情之于景,犹如盐入水中,幻化无迹,此诗所以称妙。”(宋人绝句选第338页)
今·王镇远:“历代写秋风落叶的诗很多,……但往往与秋日肃杀悲凉的气氛联系在一起。而赵师秀的这首诗,却颇能别出心裁,以轻巧灵妙之笔写出。……诗人显然是在追求一种清远的画境……在诗论中,便是所谓‘冲淡’、‘疏野’、‘清奇’的风格。”(宋诗鉴赏辞典第1215—1216页)
【总案】 赵师秀常与僧人相接,本身亦很重视禅的体验,此诗即有禅趣在。佛家认为,若想得道,必须先去妄念。“林疏放得遥山出”,“遥山”果真“出”了吗?为何转瞬间,“又被云遮一半无”?诗人于这一有一无之间,悟到了什么?如果说,世间一切事物都不能久住,都处于生灭成坏之中,那么,山也无常,水也无常,即使诗人自身,又何尝是真我?此时见林疏山出,复被云遮,亦如被当头棒喝,顿悟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从而,由于捕捉到大自然中转瞬即逝的禅机,就到达了一个久觅不得的新境界。
-
【注释】:(杨廉夫手书《郊居生金铜仙人辞汉歌》一卷,跋云:“予谓此歌,小李绝唱后,万代词人不可着笔,此生胆大而有是作也。呼天籁,裂地维,鼎定天下,见于此矣。铜台拆,当涂高,又岂为卯金氏感慨也哉!”)
-
这是一首借写夜季之景,寄托词人归隐而去的愿望之作。 词的上片着重歌咏“三高”,以抒发追思先贤的幽情。“挽住风前柳,问鸱夷当日扁舟,近曾来否?”表达追怀范蠡之情。笔姿潇洒,落响不凡。一下子便将读者带入了追忆住昔的艺术境界。词人以“风前
-
“新批评派”*和象征主义*的理论之一。他们从象征派的美学观点出发,认为文学作品只是独立的,客观象征物的有机叠合,是与外界绝缘的自给自
-
一棵树,站在故乡。刻在树皮上的约定,模糊在风中;留在树根下的瞌睡,飘飞在空中。一棵树,攀爬在脊梁上,飘飞在梦中,成为心中最高的山,
-
[元]元好问 马蹄一蹴荆门空,鼓声怒与江流东。 曹瞒老去不解事,误认孙郎作阿琮。 孙郎矫矫人中龙,顾盼叱咤生云风。 疾雷破山出大火,旗帜北卷天为红。 至今图画见赤壁,仿佛烧掠留余踪。 令人长忆眉山公,
-
【原题】:长孺幼安作西湖之游不以告某与元受明日二公有诗元受率次韵
-
【5490】茶之基本(周重林著,长沙:岳麓书社,10万字,2021年2月第1版,68元)△十部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
-
《贫,气不改;达,志不改。》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尼亚加拉大瀑布[英国]狄更斯 著张谷若 译作者简介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多以社会最
-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