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蜈蚣与蚓”注释、翻译和解说
——庸庵笔记
【意译】
我又看到一条蜈蚣盘旋在蚯蚓洞穴的上方,蚯蚓躲藏在洞中,突然探出头咬拔掉蜈蚣一只脚。蜈蚣被激怒了,想进入洞内,但洞穴太小蜈蚣不能容身,正不知从哪里进洞而旋来绕去时,蚯蚓又乘其不备的间隙拔掉它一只脚。蜈蚣更加愤怒但又对蚯蚓无可奈何,只好守在洞口不肯离开。蚯蚓于是渐渐不停地拔去蜈蚣的脚。我察看了大约个把钟头,那蜈蚣已经没有脚了,身体虽然没有死去,但已动弹不得,横躺在地上,像一只僵死的蚕了。蚯蚓这才大胆地爬出洞,咬开蜈蚣的腹部将它吸食一饱。
【解说】
蚯蚓之吃食蜈蚣,实在是一出难得一见的好戏。看那蚯蚓的样子, 一点也没有勇士的气度,没有足,没有甲, 更没有毒刺巨螯,而且行动又十分缓慢,窝窝囊囊,常使人鄙视讨厌。而蜈蚣堪称昆虫中的山大王, 又号称“百脚”,连人见了也都要避让三分。然而居然活生生地让蚯蚓咬掉了所有的足,成了蚯蚓的美餐。要不是作者亲目所睹,很难叫人相信。然而仔细想来,蚯蚓之吃掉蜈蚣也是合乎特定之逻辑的。一是蚯蚓藏身泥中,很好地保护了自己, 避开了短处, 二是蚯蚓采用“敌驻我扰”, “敌疲我打”的游击战术, 发挥了自己所长。相反,蜈蚣虽有“百脚”,却不能进入泥洞,长不足为长;虽有毒螯, 却无从下手, 其短在明处暴露无余。相比之下, 蚯蚓是 “扬长避短”, 而蜈蚣则是“扬短避长”, 所以, 蜈蚣给蚯蚓吃掉是在理中, 虽然有悖“常情”。综观蜘蛛与蛇、壁虎与蝎和本则寓言,都阐明了以弱胜强的道理,相对而言,蜘蛛、壁虎、蚯蚓,都没有强有力的体魄和才能,是弱者,但最后都打败了强大的对手。这是它们运用智力的结果。在这里作者实在是在给柔弱的清王朝献计献策。在强大的洋枪洋炮面前,如果一味虚侨好斗,盲目开战,就是以短对长, 必败无疑; 反之, 如果采用蜘蛛、壁虎、蚯蚓们的战略、战术, 以暂时的忍让、退却、避实就虚,最终是能够战胜强敌的。只可惜,作者的这一番好心和好主意,对于昏愦衰败的清王朝来说,是不会发生多大作用的。倒是在他以前数百年的刘基看得透彻,对于“坏宅”只有推倒一法。
【相关名言】
智者顺时而谋, 愚者逆理而动。
——朱浮
-
本文与《马说》同是宣扬重用人才的文章。然而写法自有不同。《马说》论述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讽谏当时的统治者。本文则大力赞扬乌公对人才的识别与怜惜举荐,论述能识别人才者对人才的重要性。
-
闭不予者若能以韩干二散马易之者盖可许也复次前韵相如有家山,缥缈在眉绿。谁云千里远,寄此一颦足。平生锦绣肠,早岁藜苋腹。従教四壁空,未遣两峰蹙。吾今况衰病,义不忘樵牧。逝将仇池石,归溯岷山渎。守子不贪宝
-
今天中午,我接到了一个电话。 我很诧异,这年头熟人联系都用微信,打电话的估计不是诈骗就是推销。我接起电话问:“请问哪位?”
-
雾鬓风鬟木叶衣,山川良是昔人非。只应闲过商颜老,独自吹箫月下归。
-
陈王初丧应、刘〔2〕,端忧多暇〔3〕。绿苔生阁,芳尘凝榭。悄焉疚怀〔4〕,不怡中夜〔5
-
异县天隅僻,孤帆海畔过。往来乡信断,留滞客情多。腊月闻雷震,东风感岁和。蛰虫惊户穴,巢鹊眄庭柯。徒对芳尊酒,其如伏枕何。归屿理舟楫,江海正无波。
-
范澄 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河岸。 送别好朋友,常令人恍然若失,觉得生活中从此少掉了一大块,留下一个空洞洞的缺陷。为了表现这种失落感,本篇使用了前后对照的写法。 送别的场面看起来
-
【4873】人性的弱点:畅销全译版(〔美〕戴尔·卡耐基著,马晓佳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7万字,2019年3月第1版,39 8元)△4步:①处处受欢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
-
作者: 何镇华 【作品简介】《沈清传》和《春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