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 ·陌上桑
弃故乡 ,离室宅,远从军旅万里客。披荆棘,求阡陌,侧足独窘步,路局苲。虎豹嗥动,鸡惊禽失,群鸣相索。登南山,奈何蹈盘石,树木丛生郁差错,寝蒿草,荫松柏。涕泣雨面霑枕席,伴旅单。稍稍日零落,惆怅窃自怜,相痛惜。
陌上桑,一名 艳歌罗敷行,汉乐府相和曲名。原是汉代民间叙事诗。写一太守在路上调戏采桑女子罗敷,被罗敷严加拒绝的故事。而曹丕所写 陌上桑,乃是沿用乐府旧题,歌咏新事之作,诗中主要写军旅生活之苦。
曹丕初生时,正值天下大乱,军阀混战连年,曹操转战四方,他也随之到处迁徙,居无定所,因而他“长于戎旅之间”。在他三十一岁立太子之前,曾多次随军出征,军旅生活的艰辛是可以想见的。从诗中所反映的懊丧情绪看,很可能写于三十一岁立太子之前,不像做太子之后。
开头 “弃故乡”三句,先写离家远去,从军万里,流落为客,透露出哀怨之情。“披荆棘”四句中的 “局苲”,一作 “局窄”,指道路曲折窄狭难行。这四句写行军到了一个荆棘丛生的荒僻之处,披荆折棘,开劈道路,道路曲折,寸步难行,进而写出了行军难的哀怨。“虎豹”三句,继而又写在荆棘丛生之处,荒凉一片,渺无人烟,只有豺狼虎豹出没其中,怒吼哀号,野鸡禽鸟,飞相索群。凄凉的环境,更衬托出心境的悲凉。“登南山”五句,写走出荆棘丛生之地之后,登上南山,天色已晚,脚踩磊磊盘石,身处丛生密林,露宿在蒿草松柏之中。这又写出了行军之苦和露宿之艰。“涕泣”三句,写在万分孤寂的情况下,不禁涕泣如雨,沾湿了面部,浸透了枕席。“稍稍”三句,写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看同伴渐渐地死去,自己惆怅失意,只有暗自哀伤,相互痛惜。
全诗通过远征恋乡,征途艰辛,环境恶劣和战友阵亡的叙写,以及珠泪纵横,孤苦无依的感情抒发,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厌战情绪,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对连年军阀混战的厌恶之情。
诗人按照出征的时间顺序依次写来,逐层深入地写出了厌战的心绪,且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事中有景,景中含情,给人以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之感。
这是一首拟用乐府旧题,歌咏新事的诗。仅此一点,就可看出作者不拘旧套的创造性。从诗的形式来看,是一首杂言诗,短则三言,长则七言,或三句表一意,或四句、五句表一意,字数不限,长短不拘,随着远征的进程和抒发感情的需要而变化,信手写来,一无拘束,这又是一个创造。
-
文满 我在乡下广阔的田野里,在清新的气息中自由自在地呼吸,农民孩子质朴友好的感情,好奇渴求的眼睛,使我第一次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
-
余杭县里卢明府,虚白亭中白舍人。今日相逢头似雪,一杯相劝送残春。
-
本心若虚空,清净无一物。焚荡淫怒痴,圆寂了见佛。五彩图圣像,悟真非妄传。扫雪万病尽,爽然清凉天。赞此功德海,永为旷代宣。
-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出处】唐李白《月下独酌其二》。 【译注】天如果不爱酒,酒星就不能罗列在天。 【全诗】 月下独酌其二 [唐] 李白,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
此词描写秋日旅行,舟行后乘舆,舆行后又乘舟,点染途中山水景物,遂觉无枯寂之色。“恰好乌篷小小,载一肩秋色。”情景俱佳,极富情致。全词写秋景而不落俗套,独具特色。
-
江畔百尺楼,楼前千里道。凭高望平远,亦足舒怀抱。驿路使憧憧,关防兵草草。及兹多事日,尤觉闲人好。我年过不惑,休退诚非早。从此拂尘衣,归山未为老。
-
《临时守节。》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题解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异常,汉王朝濒临灭亡,这时社会混乱,连远游求仕的人也经常因战乱在求仕途中数载不归。在这种情况下,怀亲怀友之情在所难免。 原文 兰若生春阳,涉冬犹盛滋。 愿言追
-
蹇步垂朱绶,华缨映白须。何因驻衰老?只有且欢娱。酒兴还应在,诗情可便无?登山与临水,犹未要人扶。
-
糖霜谱糖霜谱 【原文】 糖霜之名,唐以前无所见,自古食蔗者始为蔗浆,宋玉[1]《招魂》所谓“胹(ér)鳖炮羔有柘浆”是也。其后为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