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名二子说》原文、赏析和鉴赏
苏洵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辙乎,吾知免矣!
苏洵曰早游荡不学,“年二十七始大发愤” (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谢客闭门读书十年,38岁诣京赴试,举制策与茂材异等,皆不中,遂绝意于功名,把希望寄托在其子苏轼苏辙身上,鉴于自己知学已晚,苏洵及夫人程氏对苏轼兄弟从小便注意培养。苏轼10岁时奉父命属文夏侯太初论,有“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 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之语,句意警拔,才气颇显。这篇名二子说是苏洵39岁游江南归来之作,其时苏轼11岁,苏辙9岁。苏洵对二子之名的含义加以解说,用象征的手法,巧妙地指出兄弟二个各自的性格特征,对二人进行告诫,勉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期望。其行文一反往常纵横弛骋、气势豪雄的风格,而是纡余宛转,深沉含蓄,在极为凝练的文字中,流露出作为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
全文分两段,分别对于苏轼苏辙二兄弟的命名加以说解。长子名轼,轼乃车前横木,即扶手板,古人立乘车上,以手扶按车前横木,用以表示致敬。作者却先不由轼说起,而是藏锋入笔,先由轮 (车轮)、辐 (辐条)、盖 (车篷)、轸 (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谈起,称这些部件皆对车子的构成有重要作用,然后从对车子的作用引出轼来,说轼似乎对于车子没有什么大用,接着在“虽然”二字之后,笔锋一转,抑后又扬:“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叹道:“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这一段四句话起承转合,一脉贯通,又极尽收放之变,最后一句意味深长的感叹,萦耳不绝,给人印象极深。作者以车为喻,认为车子既需要“轮、辐、盖、轸”这些“有职乎车”的基本部件,也需要作为“外饰”的“轼”这样的构件,否则便“未见其为完车”。以车喻人,作人既要讲究道德学问的立身之本,又要讲究一定的处世方式,即所谓“内方而外圆”。苏轼自幼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其品性才学并不令苏洵担忧,宋史·苏轼传记载,苏洵游学在外期间,程夫人亲自教苏轼兄弟读书,读到东汉直臣范滂因忠受害,以古人名节励之。苏轼问:“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夫人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在这种教育之下,苏轼兄弟后来皆能承绪家风,以刚直不阿立朝。使苏洵不放心的是苏轼才气过人,锋芒毕露,而不知收敛约束,加以“外饰”,所以在此诫喻之。
对于苏辙,苏洵要放心得多。辙是车轮轧地的痕迹,“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说明车辙对于后车的行进有着重要指导作用,故“天下之车莫不由辙”。但是论起车子的功劳来,则“辙不与耶”。而“车仆马毙”,“患亦不及辙”,所以车辙“善处乎祸福之间”。这与苏辙温良敦厚,谨慎持重的性格相符,对于当时士子必然要走的仕进之路,践足于党争剧烈的北宋政坛,这种性格显然要比乃兄豪放不羁而未知“外饰”要少遭物议得多。苏洵因而文末叹曰:“辙乎,吾知免矣。”料知苏辙是能免除祸殃的。
嘉祐元年(1056)三月,苏洵带着苏轼兄弟进京应试,经过成都,成都守张方平对苏轼兄弟的评价也和苏洵一样,他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后来二人的经历证实了在本文中的预见,苏轼一生刚直不阿,又任情旷放,结果屡遭贬斥,“乌台诗案”中几乎丧命,皆因其“不外饰”之故;而苏辙虽因其兄受牵遭贬,由其敦厚谨慎的性格终能免祸,且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官比苏轼做得要大。
明杨慎评此文“字数不多,而婉转折旋,有无限思意,此文字之妙。”这篇文章仅八十余字,语言精粹,寓意深刻,顿挫抑扬,脉理自然,叙叹之间,情溢于辞,是短制散文中的佳品。
-
园桂悬心碧,池莲饫眼红。此生真远客,几别即衰翁。小幌风烟入,高窗雾雨通。新知他日好,锦瑟傍朱栊。
-
《灵隐寺月夜》是一首五言古体诗。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山麓,附近有飞来峰、冷泉亭诸名胜,是西湖的游览胜地。“月夜”标题,可见这首诗描写的是灵隐寺的月夜景色。从诗中“夜寒”、“落叶”看,时间当在深秋。 首二句,“夜寒”点时间,在深
-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阳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飞卿的诗,有的以清丽见长,有的以豪放称雄。《赠少年》这首送别诗,作者在与少年畅抒胸怀,倾吐情谊之中,透露出一种洒脱、豪爽的 “侠气”
-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出处】唐杜甫《 春宿左省 》。 【意思】 我明天早上有一个奏章要献上去,恐怕会延误时刻,所以屡次在夜里询问是什么时候了。 【全诗】 《春宿左
-
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第二百一十四卷
-
同期 鄂豫皖特委扩大会议召开 : 1931年2月初,鄂豫皖临时特委召开扩大会议,正式组成中共鄂豫皖特委和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曾中生任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蔡申熙、郑行瑞为军委副主席。军委下设参谋部、政
-
【原题】:策师南游过三峡见予求施以诗会余忧悲苦恼无意赋咏姑借梅为喻送行则无一字不著题此本分事不妨大亲切也策将安取绍兴十四年十二月一日
-
答武陵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0~756年),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
-
【生卒】:1914—【介绍】: 阿根廷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1914年科塔萨尔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1919年回到阿根廷。就学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
-
午夜胧胧淡月黄,梦回犹有暗尘香。纵横满地霜槐影,寂寞莲灯半在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