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歌《孤儿行》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乱曰: “里中一何, 愿欲寄尺书, 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此诗又名孤子生行、放歌行,通过对一个备受兄嫂虐待的孤儿生活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社会等级制度、封建制度的罪恶。
在封建社会里,失去父母的孩子是最不幸的,因为那时人间没有温情。那些孤儿受后母摧残者不乏其例,受兄嫂虐待者也屡见不鲜。此诗就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第一层开头的三句,总的概括了孤儿之苦,接着又描写了孤儿父母在时的生活。父母活着时,他是“乘坚车,驾驷马”,生活境遇极好。开篇这一对比描写,就为其后描述孤儿的处境埋下了伏笔,下面则具体地描写了孤儿所受之苦。
首先写孤儿“行贾”之苦。“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这二句就描绘出了父母死后,兄嫂对孤儿的虐待。行贾,即经商,做生意。在汉代社会,商人的地位极低,在人之下,只有富贵人家的奴仆才外出行贾。可见孤儿的哥嫂是把他当成奴仆来驱使。接着,则具体地描写了孤儿行贾所受之苦。“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可见,孤儿到了极遥远的地方经商,九江,即九江郡,西汉时郡治寿春,即今安徽省寿县,东汉时治陵阴,即安徽省定远县西北。齐,西汉郡名,治临淄,即今山东临淄县。鲁,汉置鲁县,即今山东省曲阜县。孤儿为了给哥嫂挣钱,到处奔波,只有到阴历十二月才回到家中,但在哥嫂面前自己也不敢说在外面的辛苦。至于孤儿所受之苦,通过“头多虮虱,面目多尘”两句的描述,完全可以想象得出。由于他到处奔波经商,风餐露宿,头上生满了虮虱,脸上尽是灰尘。至此,一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孤儿形象跃然纸上。
接着,诗篇描写孤儿应付哥嫂家务之苦。孤儿外出经商,寒冬腊月回到家中以后,哥嫂也不给他以喘息的机会,而是吩咐他立刻做各种家务活:“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大哥让他去做饭,大嫂又让他去照看马匹。那么他干什么好呢?勿容置疑,他是样样都得做。因而他“上高堂,行取殿下堂”。高堂,即正屋;殿下堂,指正殿下的边房、厢房。大哥让他去做饭,他要到正屋去,大嫂又让他去“视马”,所以他又急忙跑出正房到厢房去。哥嫂像驱使奴隶一样地驱使着孤儿,使他伤心得“泪下如雨”。
继而又描写了孤儿行汲之苦。“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汲,从井里打水,这里是指取水。孤儿的哥嫂一大早就命令他去汲水,到晚上他才能把水取回来,这说明打水路途之遥。孤儿汲水的季节又是在寒冬腊月,他“手为错,足下无菲”。错,即 “皵”字的假借字,指皮肤受冻裂开了口子。菲,通 “屝”,指草鞋,由于孤儿连一双草鞋都没有,要去遥远的地方去打水,所以要遭受蒺藜之苦。“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这四句形象地描绘出孤儿脚被蒺藜所扎的情状。孤儿为此而伤心得泪流不止。由于孤儿遭受了哥嫂的种种虐待,“冬无复襦,夏无单衣”,悲愤已极,于是他高声疾呼: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孤儿宁愿死去,也不愿在这个世上活活受罪,可见孤儿遭受兄嫂虐待之苦!
最后描写孤儿收瓜之苦。孤儿不仅严冬受尽种种苦难,就是春夏也毫不例外,被兄嫂奴役,艰辛备尝。在那春天到来之季,孤儿在三月里就要采桑养蚕,六月里还要收瓜。“将是瓜车”九句,则是具体描写孤儿收瓜的片断,孤儿收完瓜以后,推着瓜车,向回家的路上走来。瓜车翻倒了,路上的行人帮助他扶车拣瓜的少,而趁机吃瓜的人却很多。孤儿哀求大家把瓜蒂还给他,说兄嫂很严厉,自己必须赶快回去,哥嫂见瓜少了,定要惹起纠纷来。这好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一样,将孤儿那种因瓜车翻了,众人吃瓜而引起的惴惴不安的惊惧情状活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孤儿的惊恐之状也反映了其兄嫂的蛮横、凶残。
诗篇最后的 “乱曰”,是全诗的总结。“里中一何”,是说家中一片喧哗叫骂之声。孤儿还没有到家,就听到了兄嫂的叫骂之声,因而他清楚知道,难以在这个世上生存下去,愿寄尺书给地下父母,告诉他们,这样严厉的兄嫂实在很难和他们长期共同生活下去。这是孤儿又一次的醒悟,他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严酷的现实。此诗可以说字字血,声声泪,读之令人心酸泪落。
此诗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首先,诗篇着重于对人物行动的具体描绘。全诗对孤儿如何受兄嫂虐待,并未作空洞的叙述和议论,而是通过对人物行动和生活细节的具体描绘,使孤儿受兄嫂虐待,难与久居的不幸遭遇活现笔端。如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拔断蒺藜肠肉中”,“瓜车反覆”等具体行动和细节的描绘,将兄嫂虐待孤儿之状展现在读者面前,每读一遍,其 “兄嫂之恶薄,人人发竖”。
其次,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全诗以叙事为主,但叙事中饱含作者对孤儿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放歌者,不平之歌也”,“诗人伤而嫉之,所以为放歌也”。作者时而以愤慨不平的话语,指责孤儿的兄嫂虐待孤儿的行为;时而又拟孤儿自述,讲述其兄嫂对自己的不公平,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读罢全诗,我们会感到,这个可怜的孤儿,就像遇到亲人,正在向我们哭诉他的不幸,催人泪下。这种感情的抒发,是作者从叙事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最后,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本诗同汉乐府其他民歌一样,没有固定的章法、句式,而是长短随意,整散不拘,这样的句式,便于表达和深化思想内容。诗的语言极朴实、清新、自然,毫无矫揉造作、晦涩难懂之感,充分体现了乐府诗来自民众的特点。
-
无计留君住,应须绊马蹄。红亭莫惜醉,白日眼看低。解带怜高柳,移床爱小溪。此来相见少,正事各东西。
-
2月10日 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成立 : 2月10日,为准备迎击国民党军向陕北发动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陕甘宁人民解放军野战集团军。1947年2月,国民党军统率部为掩饰其军事上的失利,决定向陕北
-
题为《咏史》,实则伤时,感慨当时江南名士慑服于清王朝的残酷统治、庸俗苟安之状。他们或依附权门,窃踞要职,或明哲保身,埋头著书。结句才接触史事,以田横抗汉的故事,揭穿清王朝以名利诱骗知识分子的用心。借古讽今,含意深邃,深刻而又辛辣地把对“
-
故人洞庭去,杨柳春风生。 相送河洲晚,苍茫别思盈。 白蘋已堪把,绿芷复含荣。 江南多桂树,归客赠生平。 卢藏用在 《陈氏别传》中说,陈子昂为人慷慨豪侠,“尤重交友之分,意气一合,虽白刃不可夺也”。他的
-
名言: 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 句意: 统治的地域广大, 只有俭朴从政, 方能获得安宁。 出处: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三
-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师道类名言赏析《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江城寒角动,沙洲夕鸟还。独在高亭上,西南望远山。
-
【名句】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注释与译文]盗泉,古泉名,相传饮盗泉之水即生贪心。恶木,不成材的树。这两句说:即使口渴,也不喝盗泉之水;即使酷热,也不在恶木的树荫下歇息。诗句表现了有志之士保持高
-
王国维《人间词话·深致乃优美》经典解读 深致乃优美 “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
-
蝶恋花 【宋】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 春梦秋云 聚散真容易 斜月半窗还少睡 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 点点行行 总是凄凉意 红烛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