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送客》赏析解读
故人洞庭去,杨柳春风生。
相送河洲晚,苍茫别思盈。
白蘋已堪把,绿芷复含荣。
江南多桂树,归客赠生平。
卢藏用在 陈氏别传中说,陈子昂为人慷慨豪侠,“尤重交友之分,意气一合,虽白刃不可夺也”。他的友情诗,亦如其人,往往发自肺腑,臻于至诚。本篇联想丰富,情景相谐,真挚生动,立意深远,是陈诗中的佳作。
这首五言古诗,可分为两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融记述、抒情、写景为一,抒写了送别友人的无限惆怅。首句记述友人远别的去向,其中也蕴含着诗人若有所失的情绪。“杨柳春风生”,写景,并点明时令。表面看来,此句与首句的意脉好像连接不紧,实则以乐景反衬哀情,深化了首句蕴含的离伤。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以杨柳依依之态象喻离情的先例。本篇暗用此典,着一 “生”字,翻出了新意,既描绘了春风助长杨柳枝条发芽、滋生的景况,又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目触此景,悲从中起,离愁别恨随之剧增不已的感受。三、四句,写送行,用 “点染”法,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晚”字,表明诗人送别友人,在河边的小洲上依依不舍,流连忘返,直至夜幕降临,兰舟催发。“别思”二字,直接点明了 “黯然销魂”的心境; “盈”字,则把这一心境扩散渲染到了傍晚一派“苍茫”的景象之中,使整个环宇都弥漫着别离的气氛。从而,又以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的主观情绪。总之,这四句虽然只有二十字,却运用了明赋暗喻、反衬象征、点染烘托等多种手法,紧扣“去”、“送”的行动,描写了春风杨柳和夜幕苍茫的两种场景,表现了伤离情绪由 “生”到 “盈”的变化。情、景、事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完合得极其自然巧妙。
后四句为第二层,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诚挚的勖勉。
由于首二句的 “洞庭去”、“春风生”已经点明了友人远去的地点和时节,所以诗人就此驰骋想象,展现了楚地春日的美景。“白蘋”和 “绿芷”,均是江南水边泽畔的芳草香花。“已堪把”,形容白蘋生长茂盛,已可以手把握; “复含荣”,指绿芷又在含苞待放。仔细玩味,“已”、“复”两个虚字,包含了与尚在滋生的江北春色的对比,透露了诗人对欣欣向荣的江南春景的赞美。全诗的基调,也借此由沉郁苍凉转入欣快明丽。由末句的“归客”二字可知,友人远去洞庭,实是返归故乡。又,从楚辞以来,古典诗歌常用芳草香花比喻贞洁的品德。因此,诗人在此着力铺陈友人家乡的芳草香花,也含有赞美友人家乡风尚的意思,是“爱乌及屋”的心理活动的表现。作为临别赠言,诗人又紧贴友人家乡的风物,拈出芳香远播、经冬不凋的桂树,勉励友人终生保持高洁的德行,形象鲜明,情长义深,用语自然,有如家常谈吐。
综览全篇,如果说前四句以实写为主,辅以虚写,那么后四句则以虚写为主,辅以实写。前后两层,虚实相生,互得益彰,情韵悠长,意境清新。
-
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人情好先务取胜,百物贵早相矜夸。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夜闻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万木寒痴睡不醒,惟有此树先萌芽。乃知此为最灵物,宜其独得天地之英华。终朝采摘
-
12月下旬 工农革命军“三大任务”提出 : 12月下旬,工农革命军在湖南攻打茶陵后回到江西宁冈砻市。毛泽东在砻市召开的工农革命军的大会上,针对工农革命军攻打茶陵时,部队没有做群众工作,不去发动群众打土
-
东南一望日中乌,欲逐羲和去得无。且向秦楼棠树下,每朝先觅照罗敷。
-
蜀狂士宁者,不邪亦不正。混世使人疑,诡谲非一行。平生不把笔,对酒时高咏。初如不著意,语出多奇劲。倾财解人难,去不道名姓。金钱买酒醉高楼,明月空床眠不醒。一身四海即为家,独行万里聊乘兴。既不采药卖都市,
-
(孔)子曰:“吾未见好德 ① 如好色 ② 者也。”(《论语·子罕》十八) 注释 ①德:仁德,道德。②色:女色,漂亮的女人。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欢道德如同喜欢女色那样的人。” 感悟 好色无
-
《先秦散文·战国策·楚怀王过听于张仪(秦策二)》原文鉴赏
-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
古道行人来去,香红满树,风雨残花。望断青山,高处都被云遮。客重来、风流觞咏,春已去、光景桑麻。苦无多。一条垂柳,两个啼鸦。人家。疏疏翠竹,阴阴绿树,浅浅寒沙。醉兀篮舆,夜来豪饮太狂些。到如今、都齐醒却
-
(一大片荒地。处处有些土冈,最高的不过六七尺。没有树木。遍地都是杂乱的蓬草;草间有一条人马踏成的路径。离路不远,有一个水溜。远处望见房屋。) 庄子 (黑瘦面皮,花白的络腮胡子,道冠,布袍,拿着马鞭,上
-
国学名句“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出处和解释
【名句】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语出《韩非子·显学》。圣明君主的官吏,宰相一定是从基层官吏中选拔上来的,猛将一定是从士兵中挑选出来的。说明官吏应从了解下情、有实践经验的人中选拔。州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