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之《黄鸟》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交交黄鸟,
止于棘。
谁从穆公?
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
百夫之特。
临其穴,
惴惴其慄。(鲁慄作栗。)
彼苍者天!
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鲁兮作也。)
人百其身。
(棘、息、特,之部。穴、慄,脂部。 天、人、身,真部。)
交交黄鸟,
止于桑。
谁从穆公?
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
百夫之防。
临其穴,
惴惴其慄。
彼苍者天!
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
人百其身。
(桑、行、防,阳部。穴、慄,脂部、 天、人、身,真部。)
交交黄鸟,
止于楚。
谁从穆公?
子车鍼虎。
维此鍼虎,
百夫之御。
临其穴,
惴惴其慄。
彼苍者天!
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
人百其身。
(楚、虎、御,鱼部。穴、慄,脂部; 天、人、身,真部。)
[译文]
小小的黄雀,落在枣树上,啾 啾啾啾,不住地哀鸣。穆公死了,要 用活人去殉葬。那殉葬的人是谁 呢?就是子车奄息啊。提起这个奄 息呀,他本是百里挑一的杰出人 才,可是现在要被活埋啦! 走近那 深深的坟坑,简直使人恐惧害怕得 全身颤抖起来。苍天啊苍天!竟这 样残酷地杀害我善良的人! 如果能 够把他赎出来,我情愿死一百次去 替换他。
小小的黄雀,落在桑树上,啾 啾啾啾,不住地哀鸣。穆公死了,要 用活人去殉葬。那殉葬的人是谁 呢?就是子车仲行啊。提起这个仲 行啊,他本是一百人也挡不住的能 人。可是现在要被活埋啦! 走近那 深深的坟坑,简直使人恐惧害怕得 全身颤抖起来。苍天啊苍天! 竟这 样残酷地杀害我善良的人! 如果能 够把他赎出来,我情愿死一百次去 替换他。
小小的黄雀,落在荆条上,啾 啾啾啾,不住地哀鸣。穆公死了,要 用活人去殉葬。那殉葬的人是谁 呢?就是子车鍼虎啊。提起这个鍼 虎呀,他本是一百人也顶不了的贤 才。可是现在要被活埋啦! 走近那 深深的坟坑,简直使人恐惧害怕全 身颤抖起来。苍天啊苍天! 竟这样 残酷地杀害我善良的人! 如果能够 把他赎出来,我情愿死一百次去替 换他。
[评介]
毛序说:“黄鸟,哀三良 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 也。”这种说法是可信的。这可以从 许多方面得到证明。郑 笺说: “三良,三善臣也,谓奄息、仲行、 鍼虎也。” 左传·文公六年载: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 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史 记·秦本纪也有同样记载:“缪公 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 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 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 黄鸟之诗。”对此从古至今所有 论诗者,均无异议。
关于杀人殉葬的问题,它是一 种历史现象。据考古发掘,殷商时 期曾大量存在 (见郭沫若奴隶制 时代内两封郭宝钧的信)。但随着 生产和社会的发展,至春秋初期, 在当时中原各国,已少有所见,而 且已不被社会舆论所肯定。左传 宣公十五年,有一则关于晋国人殉 事情的记载: “初,魏武子有嬖妾, 无子。武子疾,命颗曰: ‘必嫁是。’ 疾病则曰: ‘必以为殉。’ 及卒,颗 嫁之,曰: ‘疾病则乱。吾从其治 也。’”很明显,魏颗认为他父亲病 重时昏乱了,说的话是错误的,不 予执行。这充分表现出当时人殉已 被否定。魏武子与秦穆公为同时代 人(关于魏武子殉葬事记于宣公十 五年系追记),尽管秦地处西鄙,受 戎俗影响较深,但秦晋交好,世通 婚姻,应该说,人殉之俗,在当时 的秦国,人们心目中一定已经是不 合于道义了。它只能是奴隶制前一 时代野蛮落后陋习残存的反映。 黄鸟一诗,则正是对这一残存的 野蛮落后现象的揭露和控诉。
全诗分三章,章十二句。每章 开头,都以黄鸟起兴。黄鸟悲鸣着, “止于棘”、“止于桑”、“止于楚”, 棘、楚皆小木,非黄雀所能安处之 所; 小雅·黄鸟有“黄鸟黄鸟, 无集于桑”,表明桑树也不是它适 合停留的地方。同时就语音双关来 说,棘,急也; 桑,丧也; 楚,痛 楚也。所有这一切,一开始就给全 诗蒙上了一层哀怨、沉痛、凄厉、悲惨的气氛。紧接着,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揭示殉葬的事件。点出 本诗的中心问题。秦穆公死了,要 用活人去殉葬,所用的人是谁呢? 是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鍼虎。诗 人在揭露这一事件时,不满与沉 痛,已经蕴藏在这一问一答之中 了。第三层,诗人以无限惋惜之情 追悼说,这三个人是 “百夫之特”, “百夫之防”、“百夫之御”,用百夫 这个极大的数量来对比烘托出他 们是难得的英雄、豪杰、贤才,而 这样三位杰出人物,竟无端遭受杀 害,被毁于一旦,做了毫无价值的 殉葬品。罪恶的制度、罪恶的势力, 毁坏了美和善,这是令人痛心的悲 剧。在揭露罪恶摧毁美善的过程 中,诗人不言悲、恨、痛,而其悲 之切、恨之极、痛之深已深寓其中 了。第四层,“临其穴,惴惴其慄”, 这是写诗人的亲身感受,是对血腥 残暴、阴森恐怖的殉葬场面的直接 描绘,它使人不寒而栗、毛骨竦然。 诗人用血淋淋的事实对惨无人道 的殉葬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揭发和 血泪的控诉,表达了诗人极度的悲 愤和强烈的憎恨。第五层,“彼苍者 天,歼我良人”,面对残酷的现实, 诗人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了,火山 终于爆发了。他质问苍天,要向苍 天讨还血债。这是诗人反抗意识的 闪光。但是,在那样沉沉的黑暗中, 诗人的个人反抗,大声疾呼,又有什么用呢?最后,他无可奈何,只 能提“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如果 可以把三良这些人换回来,自己百 死不辞,他宁愿牺牲自己,去挽救 那善良的惨遭杀害的三良。他要做 盗息壤的鲧,他要做东方的普罗米 修斯。诗人的感情是崇高的、伟大 的。
此诗语言质朴、自然而毫无修 饰,所表达的感情则是沉痛、哀婉而强烈的,可以说是寓深沉于质实 之中,因而读起来能震撼人心,感 人肺腑。
选材典型,能抓住最激动人心 的事件,提出了当时重大的社会问 题,因而具有强烈的揭露性和批判 性,因而此诗不愧为诗经中现 实主义的名篇。
-
“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陶渊明于秋天的诗常常是豁达的,独在此诗中的秋天显得格外凄凉肃杀,细究其原委,也能略知其一二。陶渊明此次参加王弘的宴请时本来就面色苍白,身体虚弱,席间又婉拒王弘以名贵药材相赠的好意。强支
-
日晚长秋帘外报,望陵歌舞在明朝。添炉欲爇熏衣麝,忆得分时不忍烧。日映西陵松柏枝,下台相顾一相思。朝来乐府长歌曲,唱著君王自作词。
-
【5371】西方将主宰多久:东方为什么会落后,西方为什么能崛起(〔美〕伊恩·莫里斯著,钱峰译,中信出版社,60万字,2014年5月第2版,69元
-
天色昏暗的日子,奶奶总喜欢戴一副橙黄色的眼镜,拄着紫红色的檀木拐,叼着旧式的用犀牛角制作的烟锅,沿着村西头那条长满柳树的河岸悠
-
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
-
不种一陇田,仓中有余粟。不采一枝桑,箱中有余服。官闲离忧责,身泰无羁束。中人百户税,宾客一年禄。樽中不乏酒,篱下仍多菊。是物皆有余,非心无所欲。吟君未贫作,因歌知足曲。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聚八方古诗词,内容包括带“八方”的古诗,带“八方”的古诗,带“八方”的古诗。
-
初秋时节,诗人独自凭倚着高高城楼的堞墙,眺望塞外风光,不由自主萌发了一股独客异乡的感情。 诗人马戴,曾从军大同军幕,独在异乡,面对荒凉的塞外,翻腾着感情波澜,这是十分自然的。全诗似乎是前后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但细细读来四联诗又浑
-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李清照的作品之一。这首词描述了渔家人在海上捕鱼的情景,展示了自然美景和人类的勇气。整首词言简意赅,描写生动。通过云雾、波浪的连绵不断,作者展示了大自然的浩渺壮丽。同时,渔家人不畏艰险,勇敢面对一路上的困难,也给人以坚毅和勇气的启示。整首词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读来让人心旷神怡,感受到作者的独特情感和才华。它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和人的英勇,同时传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
【原题】:余行年七十有七腰围顿减殆不胜衣齿亦摇脱可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