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出处】唐·王建新嫁娘词三首·其三。 【意思】女儿是母亲贴身的小棉袄,通过小姑可以讨得婆婆的欢心。做汤先请小姑品尝,见出新嫁娘之聪明、精细。心理刻画细致入微,真切生动,情趣盎然。 【鉴赏】 古代女子出嫁,最要紧的事就是侍奉公婆。为了知道婆婆饮食方面的口味,于是煮好饭菜后,便先找小姑来品尝 一番,先让小姑子高兴了,婆婆就好说了。姑: 就是婆婆。小姑: 是指丈夫的妹妹。谙: 是熟悉。这两句诗是描写新嫁娘的聪明伶俐与谨慎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到达新环境时,必须虚心请教一些 “老前辈”,才不容易出毛病,这与“入乡问俗” 是同样的道理。 【全诗】 新嫁娘词三首·其三 .[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注释】 ①三日:古代风俗,女子嫁后第三天,称为“过三朝”,照例要到厨房里去做菜,明确她在家庭里侍奉公婆的职责。洗手:表示洁净、慎重。羹汤: 指菜肴。 【鉴赏】 这首诗写新嫁娘试作羹汤侍奉婆婆的表现,表现了新娘的孝顺、灵巧和谨慎小心。诗人本无意于说理,可是按理作文,能使人从中悟出事理。 古代习俗,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要下厨房作饭菜,奉侍公婆,既为考核新媳妇的手艺,也是培养其孝敬之心。这位新嫁娘遵俗,也是“三日入厨下”,她勤劳谨慎,作羹汤之前先“洗手”,作好之后“先遣小姑尝”,既注意洁净,又考虑口味。她是初来乍到,不明瞭公婆的口味,叫长期生活在这家庭中的小姑尝一下,然后酌定咸淡。诗写出了新娘手艺的精和用心的细。 这首诗给人以启示:要作好一件事,必须掌握对方的“食性”,才能投合对方的好恶,获得好的效果。如果不尊重客观,只凭主观办事,不但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且会事与愿违。要了解对方的“食性”,除了直接接触,从实践中了解外,那也可从间接方面了解,“先遣小姑尝”就不失是一个好办法。对于涉世未深的人来说,虚心向有经验的人讨教,也是避免走弯路或碰壁的好办、法。 诗本意于说理,因按人情事理写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含理于事,也就使人觉得形象生动,情趣盎然,理性很强。王建很长于以事说理,这首诗堪称代表。
-
《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这是思妇之词,上半沉思语,殊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下半相思刻骨,寤寐潜通,顿挫沈郁,可以泣鬼神。 通过女子所居环境氛围的描写,烘托出女子内心深处的寂寞。且“庭院深深”使人很容易想到欧阳修那阕《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
-
圣俞宣城人,能使紫毫笔。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京师诸笔工,牌榜自称述。累累相国东,比若衣缝虱。或柔多虚尖,或硬不可屈。但能装管榻,有表曾无实。价高仍费
-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使君
-
(节自 《孙子吴起列传》)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①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②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③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
-
[十七·一] 阳货欲见孔子 ① ,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② 。孔子时其亡 ③ 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④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 ⑤ ,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
-
《刺桐花·咏泉州刺桐》咏刺桐花诗鉴赏 丁谓闻
-
五度龙门点额回,却缘多艺复多才。贫泥客路粘难出,愁锁乡心掣不开。何必更游京国去,不如且入醉乡来。吴弦楚调潇湘弄,为我殷勤送一杯。[程生善琴,尤能沉湘曲。]
-
范爱农 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学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专爱打听社会上琐事的就看《二六新闻》。一
-
《刺桐花》咏刺桐花 刺桐花,豆科落叶大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