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登州海市 并叙》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予闻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尝出于春夏,今岁晚,不复见矣。”予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焉,乃作此诗。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
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
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
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
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
率然有请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穷。
潮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廪堆祝融。
自言正直动山鬼,岂知造物哀龙钟。
伸眉一笑岂易得,神之报汝亦已丰。
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
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
【鉴赏】
这首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这年十月,苏轼到登州去做知州,到任五日,朝命赴京改任礼部郎中。这首诗的石刻末题作“元丰八年十月晦,书呈全叔承议”,可见是在十月底写的。登州(州治在今山东蓬莱)海市,登州海上,有时出现云气,呈现出宫室、楼台、城池、人物、车马等形状,称为海市,是大气中因光线折射所形成,反映地面物体的形象。广德王,即东海龙王。通典·礼·山川:“天宝十载正月,以东海为广德王。”
这首诗开头是对海市的想象,当时还没有看到海市。苏轼想象东方的云海里原来是空空的,后来在空明之处有群仙或现或隐,有浮世万象生出,在空中摇荡,这就是海市。浮世本指世事虚浮,这种海市中呈现的万象更是虚浮不定,难道真有贝阙珠宫?心知海市都是幻影,怎么敢烦劳神灵现 出海市来。楚辞·九歌·河伯:“紫贝阙兮朱(珠)宫。”指河伯用紫贝作阙(即宫前的望楼),用珠子作宫。在这里,作者认为海市不过是幻影,并非实有。
接下来讲阴历十月底,在登州一带,已是天寒水冷,是易·坤·文言所说的“天地闭”,草木不生,即海上不出现海市的时候。作者向东海龙王祷告,认为东海龙王把天寒水冷时蛰伏的蛇虫唤起来,又鞭打鱼龙,使它们作出海市。使重楼翠阜在降霜的天晓时出现,这样怪事百岁老翁也没有见过,所以要惊倒了。接着发议论,人间所能得到的东西容许人们用力去取得,海市是世外的幻影,并无实物,谁能占有它称雄呢?我轻率地向东海龙王发出请求,他却不拒绝我。从而确信我在世间所受的挫折,是遭到人为的打击,不是天要使我穷困。这就跟自己政治上所受打击结合起来了。早在元丰二年(1079),苏轼任湖州知州。御史舒亶专摘他的诗语以为讥刺时政,御史何正臣以为他愚弄朝廷,于是他被逮捕,下御史台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此即乌台诗案,是受到别人的陷害。
接下去引韩愈事来作比。“潮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廪堆祝融。”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官监察御史,上疏论宫市的弊害,贬阳山(在今广东)令。永贞元年(805),改江陵法曹参军,北归途中,曾游衡山,作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紫盖峰连接天柱峰,石廪峰像腾跃而上,祝融峰像堆积着。韩愈是由监察御史贬官阳山令,北归时到衡山的。苏轼误记为这是在元和十五年(820)从潮州刺史召还北归途中所作。潮州(今广东潮安),当时又称潮阳郡,所以称潮阳太守。“自言正直动山鬼,岂知造物哀龙钟。”韩愈以为自己的正直感动山神,使阴云散开。哪里知道天在哀怜他的衰惫, 不忍心让他空跑一趟。这里既讲韩愈,又联系自己。认为自己求神而看到海市,正像韩愈的求神看到众峰一样,也是天在哀怜自己。“伸眉一笑岂易得,神之报汝亦已丰。”看到海市,高兴得伸展眉头一笑,这样的快乐难道是容易得到的吗?这说明神的报答自己也够丰厚的了。
一结写海市消失的景象。“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在海市出现时,看到的是云气中的“重楼翠阜”,云气遮住太阳,也看不见飞鸟。海市消失了,云散了,才看到“斜阳万里”,孤鸟没于远天。海静无波,有似新磨的青铜镜。“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用绮丽的词语来写新诗,又有什么用,海市跟着东方海上吹来的风一起消失了。这里称“相与”,除了指海市消失外,当还有对人事的感慨,在“伸眉一笑”中,自己所受的打击也跟着消失了。没有消失的是“新诗绮语”,流传到后世。
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中:“只‘重楼翠阜出霜晓’一句着题,此外全用议论,亦避实击虚法也。若将幻影写作真境,纵摹拟尽情,终属拙手。”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海市只是‘重楼翠阜’,此正不尽形容,亦正不能形容也。从未见之前,既见之后,与岁晚得见之实,结撰成篇,炜炜精光,欲夺人目。”在查评里面,指出这首诗是苏诗又一特色,这个特色表现在“只‘重楼翠阜出霜晓’一句着题,此外全用议论”,即以议论为诗。但诗中议论与抽象议论不同,是诗的议论。如开头“岂有贝阙藏珠宫”,即海市都是空的。这个议论,是结合“东方云海”,“群仙出没”,“浮世万象”来的,又是结合“贝阙珠宫”来的。再像“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这个议论跟上文密切结合。如“世外无物”,即就“心知所见皆幻影”来的,幻影是“无物”。在“谁为雄”里又别出新意,这个新意跟下文讲韩愈诗有关。这样就不同于抽象议论,只是诗意的转折,转到“谁为雄”上。接下去又是把韩愈跟自己相比,韩愈“自言正直动山鬼”,使阴云散去,能看到衡山山峰;自己求东海 龙王,使在“岁寒天冷”时出现海市。这里妙在跟“谁为雄”若即若离。韩愈自认为靠他的正直能感动山神,有以他为雄的意思。但“谁为雄”是否定有人为雄,又跟下文否定韩愈感动山神,只是“造物哀龙钟”相应了。“人间所得”一联的议论,这样跟上下文的事例结合,就不同于抽象议论了。再像“自言正直”两句,说明天在可怜韩愈,也是议论。这个议论又是把自己和韩愈两件相似的事相比而来的,也不是抽象议论。一结的“相与变灭随东风”,也是议论,又是同上文讲海市的消失相结合的。
再就查、纪两家批语看,苏轼写他看到的海市,只有“重楼翠阜出霜晓”一句;写他未见海市前的想象,写他既见海市后的感想,写海市消失后的景象,都要写得多,这是为什么?查批认为“纵摹写尽情,终属拙手”,纪批认为“此正不尽形容,亦正不能形容也”。为什么尽情摹写是拙笔?为什么不能形容?原来海市常见于春夏,景象最美,到岁晚时出现的海市大为逊色,所看到的只有“重楼翠阜”,所以只用一句来写,这正是写实,并不是什么避实击虚,也不是不能形容。他开头写想象中的海市写得多,有“群仙出没”,有“浮世万象”,有“贝阙珠宫”,这是听别人讲的春夏的海市,比他看到的富丽多了,所以写得也多。到看了海市后的感想,结合“信我人厄非天穷”来写,话自然也多了。到海市消失后,描写海上景象,有碧海似青铜镜,有海市的“变灭随东风”,也就写得多了。假如苏轼在春夏时看到海市,他所看到的比他听到别人讲的更为富丽,那他就会加意描绘,并非“不能形容”,也非“摹拟尽情”是拙手了。他只用一句话来写他看到的海市,应该从写实角度来考虑。
王文诰注称:“此诗出之他人,则‘斜阳’二句已可结矣。公必找截干净而唱叹无穷,此犹海市灵奇不可以端倪也。”纪昀批:“是海市结语,不是观海结语。”这首诗用“斜阳”两句作结,写海市消失后的海上景象,虽然可以,但上文写海市,到“重楼翠阜”两句完了,转到“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已不限于写海市。接下去用韩愈游衡山的祷告,跟自己的求东海龙王相比,也不限 于讲海市,归到“神之报汝亦已丰”,还是兼指韩愈和自己说,也不限于海市。因此光用“斜阳万里”两句作结,从“人间所得”到“斜阳万里”都不是专讲海市,在切题上嫌不够。加上“新诗绮语”两句,才关合到海市,更为切题。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大赛新闻幼儿园,内容包括幼儿园古诗比赛主持词,幼儿亲子唱古诗比赛,幼儿园歌颂春天的诗歌比赛方案。六一诗歌朗诵主持词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女: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同学们: 合:你们好! 女:温暖的阳光,诱人的花香, 男:喜悦
-
公颜如雪柏,千载故依然。笑我无根柳,空中不待年。肯留归阙旆,坐待逆风船。特许门传龠,那知箭起莲。相逢月上後,小语坐西偏。流落千帆侧,追思百尺巅。躬耕怀谷口,水石羡平泉。茅屋归元亮,霓裳醉乐天。行闻宣室
-
看镜有感因为翻衣箱,翻出几面古铜镜子来,大概是民国初年初到北京时候买在那里的,“情随事迁”,全然忘却,宛如见了隔世的东西了。一面圆
-
明·袁宏道吼山石壁,悉由斧凿成2,峭削百余仞3,乍见亦可观。山下石骨为匠者搜去,积水
-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 ① ,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 ② ,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 ③ ,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 ④
-
《巴黎姑娘》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 都 德 阿尔封斯·都德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生于一个小织造厂主的家庭。幼时父亲破产。16岁就开始独立的劳动生活,18岁开始为报刊撰稿
-
词作于戊午(1858年)至葵亥(1863年)之间。 瑞香属木木花种,香气馥郁是最重要的特点。这首咏花词,上片集中赞叹它的芳香。说它“花气霭芬芳”,如团团云雾久久不散,以致令“翠幕重帘不染尘”,灰尘也被香雾驱走了。又说它“梦里真香通
-
自问有何惆怅事,寺门临入却迟回。李家哭泣元家病,柿叶红时独自来。
-
宋词《满江红(和王夫人满江红韵)》原文、注释和点评 -全宋词
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后山 ① 妾薄命之意。 燕子楼 ② 中,又挨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 ③ 。人间事
-
母亲的粽子又到了粽子飘香的五月。母亲的厨房又忙碌起来了。提前浸透了水的粽叶,宽宽长长的叶子,有新添的,也有往年留下的。早些时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