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山》原文|翻译|赏析
明·袁宏道
吼山石壁,悉由斧凿成2,峭削百余仞3,乍见亦可观。山下石骨为匠者搜去,积水为潭,望之洞黑如墨汁,深不可测。每相去数丈4,留石柱一以支之。上宇下渊,门闼洞穴5,窈窕纡回6。雨后,飞瀑缀帘而下,余等自外望,兴不可遏7 ,呼小舟游其中。潭深无所用篙,每一转折,则震荡数四,舟人皆股栗8。因停舟石壁下,观玩良久9。陶氏有山房在此10,颇称幽奇,然荒芜甚,轩前草11,深丈余矣。
1吼山;在浙江省绍兴市城东25里。2悉:全。3峭削(qiao xue):险峻陡峭的山崖。仞(ren):古长度单位,八尺(或言七尺)为一仞。4去:距。5闼(ta):门。6窈窕(yao tiao):深远貌。纡回:屈曲回旋。7遏(e):止。8股栗:双腿发抖。9良久:很久。10山房:书房。11轩:小室,此指山房。
【析点】 吼山胜境以奇险为其特色。袁宏道写吼山分为远观、近览、探幽。余韵四个层次。
远观全貌,百丈石崖壁立,险峻逼人;近览仪容,石柱支撑,上宇下渊,渊深莫测,洞穴迂曲,奇境绝伦;探幽寻胜,深入宇下之渊,虽未写渊中所见,但水深无底,船身震荡,使游人“股栗”,读者也随之心悸。吼山景以奇险胜,但如一味奇险,则必令人望而生畏,难免“可望而不可即”之憾。如今,袁宏道这篇游记,在近览及探幽之间,夹写雨后飞瀑,“缀帘而下”,奇险中透出秀雅,两相配合,既符合人的审美需求,且绘出了吼山的多姿,又成为由近览转入探幽的吸引力,“兴不可遏”的游人怎能不深“游其中”? 陶氏山房是写景余韵,书房默立于荒草间,以它的“幽奇”与“荒芜”给吼山再添无穷余味。
本文写景中夹记游,并首先交代了吼山奇境的形成,而且时时抒发不同景物使游人产生的不同心情、不同感受,人与景、景与情融合为一。有了这篇游记,吼山景物吸引读者,作者心情感染读者;读完此记,似乎身临其境地随同作者作了一次吼山之游。
-
文王劳 ① 而问之曰:“子乐渔耶?”太公曰:“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文韬·文师》) 【注释】 ①劳:慰问。 【译文】 文王慰劳太公并问道:“您喜欢钓鱼吗?”太公答道:“君
-
谪居愁寂似幽栖,百草当门茅舍低。夜猎将军忽相访,鹧鸪惊起绕篱啼。
-
春秋·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3。不失其
-
躬节俭,砺廉介,以杜其源;裁不急之务,简无名之使,节非礼之会,以塞其流。|什么意思|大
《躬节俭,砺廉介,以杜其源;裁不急之务,简无名之使,节非礼之会,以塞其流。》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典源出处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 (xie) 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
-
苏轼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祖塔院,全名祖塔法云院,又名虎跑寺,位于杭州南山山麓。因院
-
王安石二度受挫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的许多词作于这个时期,内容大多为描绘江南景色,表现闲适心情之作。这类词为数不少,有《清平乐》 、 《浣溪沙》 、 《生查子》和《千秋岁引·秋景》等。这类词多作于元丰年间,反映了王安石晚年
-
行看腊破好年光,万寿南山对未央。黠戛可汗修职贡,文思天子复河湟。应须日御西巡狩,不假星弧北射狼。吉甫裁诗歌盛业,一篇江汉美宣王。
-
愚公移山图 现代·徐悲鸿作 纸本设色 纵一四三厘米 横四二四厘米 藏徐悲鸿纪念馆 从总体上说,《愚公移山图》在艺术创作的整体构思和细节的具体处理等方面,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在中西绘画
-
张耒的《夏日》描绘了一个炎热的夏天。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让读者感受到了夏季的气息。诗中表达了对夏日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逝去夏日的怀念。这首诗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感受到了夏日的美好与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