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的意思,出处,故事
古印度把“醍醐”作为牛乳“五味”之首,涅槃经记有:“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醍醐须经多次熬制而成,最高智慧也须反复提炼而得,因此,佛教教义中多用“醍醐”比喻天下“法味”,即最高教义及涅槃佛性。涅槃经卷十四:“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密,从般若波罗密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天台宗据以判“五教”,称法华经和涅槃经为“醍醐经”,在诸经教义之上。
然早在唐代,就借用“醍醐灌顶”比喻清凉舒适或猛然省悟。唐代诗人顾况行路难:“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唐变文庐山远公话:“相公闻语,由于(犹如)甘露入心,夫人闻之,也似醍醐灌顶。”后明清小说多有用之。
-
【4144】人性密码(赵飞编著,辽海出版社,17 5万字,2017年12月第1版,68元)△共12章:[1]人性如斯:看透人性弱点,掌控命运;[2]打破枷
-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
避谤诗寻医,畏病酒入务。萧条北窗下,长日谁与度。今年苦炎热,草木困薰煮。况我早衰人,幽居气如缕。秋来有佳兴,秫稻已含露。还复此微吟,往和糟床注。何处觅新秋,萧然北台上。秋来未云几,风月已清亮。云间耸孤
-
《假王》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
-
古文·方山子传 苏轼方山子(1),光、黄间隐人
-
作者: 张俊山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
本篇选自《东坡志林》。这是一篇较为典型的琐谈小说,体现了传统小说源于“街谈巷议”、“琐言俚语”的特点。小说情节简单。讲一幸姓秀才以卖酒为业,“人无贤愚皆喜之”。
-
月波清霁,烟容明淡,灵汉旧期还至。鹊迎桥路接天津,映夹岸、星榆点缀。云屏未卷,仙鸡催晓,肠断去年情味。多应天意不教长,恁恐把、欢娱容易。
-
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如簧。|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如簧。》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