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拟行路难》诗意|阅读答案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鲍照(412前后—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久居建康,家世贫贱,后因得到临川王刘义庆的赏识,擢为国侍郎,后又任秣陵令、中书舍人。临海王刘子頊镇荆州,任为前军参军,为此世称鲍参军。刘子頊作乱,他被乱兵杀害。鲍照平生怀抱经国济世的豪情壮志,但由于自己出身寒门,抱负始终不得施展。他怀着这种思想情绪写诗,因而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现世的愤懑慷慨,也表现了对于未来的追求与理想,有时也流露出一些消极倾向。鲍诗的艺术性较高,语言通俗自然,风格清俊飘逸,对七言诗的发展有较大贡献,对唐人的七言古诗影响显著。
拟行路难是仿照乐府古题行路难写的一组抒情咏志诗,共十八首,本篇是其中的第六首。这首诗抒发的是有志之士不能舒展自己怀抱的深沉苦闷,以及使人绝难忍受的愤慨。鲍照由于“身地孤贱”,一直不太受到重视。现实生活的歧视和打击,激发了他的反抗不平的情绪。这首诗写的是具体情境:在失职闲居的一天,吃饭前,环顾家中,入目所见与自己平日所想完全不同,自己是心怀凌云壮志,而实际生活却迫人羽翼双垂,这时不仅食不下咽,由于满怀愤怒无处可发,只能拔剑击柱,仰天长叹。诗中的雄肆、奔放的精神,对后代诗人特别是李白,有很大影响,也给许多怀才不遇者以很大慰藉。
这首诗作为抒情诗,写的是浓聚的感情,诗人在“对案不能食”时,愤慨不仅难平,还要进一步变成对象化的行动,在“拔剑击柱”之后,愤怒之气好象随之叹出,这时才能把思考、感觉与回忆组织在一起,化合成为以情为神的形象。
诗中的感情是非常强烈的,但支配诗作的是理智,却不是感情,因此形象的表现没有逾越现实主义的大体。诗人被垂伏羽翼,不能不希望展翅飞翔,甚至在激愤不平时,也不能不产生反抗的情绪,但人在社会关系网里,家中的妻儿老小都在身边,这种愤怨除了“拔剑击柱”、 “弃置罢官”,进攻性的作为还能另外有什么?只有长叹,只有诅咒,只有高呼不平,批判这个世族当权的社会制度,向世人昭告一条真理: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
太守有能政,遥闻如古人。俸钱尽供客,家计常清贫。酒泉西望玉关道,千山万碛皆白草。辞君走马归长安,忆君倏忽令人老。
-
《过昭关》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见“剑赠津父”条。又,《吴越春秋》卷三《王僚使公子光传》:“郑定公与子产诛杀太子建。建有子名胜,伍员与胜奔吴,到昭关。关吏欲执之,伍员因诈曰:‘上所以索我者,美珠也
-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心理·梦想”类的诗句。 这是写词人于梦境中回答天帝所问。人生之路漫长修远,
-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末缺)
-
《汉魏六朝散文·班固·苏武传(节选)》原文鉴赏
-
白居易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这首诗是作者谪贬江州司马赴任途中所作。元和十年正月,元稹被召回长安;同年八月,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一来一去,都经过了蓝桥驿。
-
语云:人是感情的动物。这个动物,不但会笑,而且还会哭。哭,是伤感、悲痛的“表现”,总不会是很愉快的事吧,所以没多少人愿意提哭讲哭,虽非“忌讳”,也有“顾虑”。但说也奇怪,人在高兴到达极度的时际,却会流
-
《言而信,未若不言而信;行而谨,未若不行而谨.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镇之以静,则不行而
《言而信,未若不言而信;行而谨,未若不行而谨。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镇之以静,则不行而谨。惟有道者能之。》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
-
丞相从容曰:“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 [3] ,会仲孺有服 [4] 。”灌夫曰:“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 [5] ,夫安敢以服为解 [6] !请语魏其侯帐具 [7] ,将军旦日早临。”武安许诺。灌夫具语魏其
-
朝天曲·隐退 张养浩 挂冠,弃官,偷走下连云栈。 湖山佳处屋两间,掩映垂杨岸。 满地白云,东风吹散,却遮了一半山。 严子陵钓滩,韩元帅将坛, 那一个无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