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山居杂诗六首(其一)》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元好问
瘦竹藤斜挂,幽花草乱生。
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山居杂诗共六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这首五言小诗,仅仅用二十个字,四句话,每句写两样景物,通过竹、藤、花、草、树、风、苔、水等,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村幽景。
竹、藤本是山中的寻常景物,但用“瘦”、“斜”一装点,便情趣横生。竹“瘦”则足见其葱茏、稚嫩,姿态引人;加以“斜”藤缠绕,则韵致别饶。山花幽静,丛聚山坡,并不太惹人注意,但绿草会杂,红绿相间,却映衬出鲜妍姹紫的色彩。杂乱的野草,给山花野坡却凭添了生气。“林高”,树木高大茁壮,枝繁叶茂,正可以浓荫蔽日。但诗人却别出新意,描写由于风的吹动,高大林木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则情趣别见。最后一句,作者又将读者的视线引回地面:山间小溪从青青苍苍的苔藓上流过,一丝儿声响也没有,衬托得苔藓更加苍翠欲滴,益发增加了幽静的气氛。
本来,山间是幽静的,花草树木都是静物。然而,作者却让藤斜“挂”瘦竹,草乱“生”于花间,风吹林木,水“滑”于苔上。从而,给山水增加了勃勃生气。四句短诗,句句绘景,无一字言情,诗人深居山间,面对清逸的山水,心旷神怡之情,却溢于言外。
-
论题解析 [解题]积累(accumulation),指(事物)逐渐聚集。积累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缓慢而不自觉的渐进过程。积累是一种在力量积聚之后的收获,是成功的基石,它需要坚韧的意志力的支撑。 [析题]绿
-
古代诗文名篇之诗歌·诗经·国风·卫风《伯兮》原文、鉴赏和解读
诗歌·诗经·国风·卫风《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
表现主义*戏剧之一种。作家把剧中人当成自己的代言人,通过剧中人滔滔不绝的告白、哀诉、反悔、抒情、旁白、呓语等,表现“灵魂的绝叫”。
-
[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己亥杂
-
信陵君救赵论信陵君救赵论 明·唐顺之 【题解】 唐顺之,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字应德,世称荆川先生,是明代后期着名的散
-
【名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奈何天: 无可排遣的意思。句意: 面对这大好时光,美丽景物,应该怎样呢? 舒畅的心情,欢乐的事情,又落到谁家的院里? 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春光的欣赏叹惜和爱情上的
-
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2] (《诸葛亮集》、《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三国志》、《诸葛孔明全集》) 校注 [1]关羽:三国时期蜀汉
-
弱志厌众纷,抱素寄精庐。皦皦仰时彦,闷闷独为愚。之子亦辞秩,高踪罢驰驱。忽因西飞禽,赠我以琼琚。始表仙都集,复言欢乐殊。人生各有因,契阔不获俱。一来田野中,日与人事疏。水木澄秋景,逍遥清赏馀。枉驾怀前
-
宋玉愁空断,娇饶粉自红。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注口樱桃小,添眉桂叶浓。晓奁妆秀靥,夜帐减香筒。钿镜飞孤鹊,江图画水荭。陂陀梳碧凤,腰袅带金虫。杜若含清露,河蒲聚紫茸。月分蛾黛破,花合靥朱融。发重疑盘
-
池上虽然无皓魄,樽前殊未减清欢。绿醅自有寒中力,红粉尤直烛下看。罗绮尘随歌扇动,管弦声杂雨荷乾。客舟闲卧王夫子,诗阵教谁主将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