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柳宗元《师友箴并序》原文、赏析和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柳宗元《师友箴并序》原文、赏析和鉴赏

柳宗元

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以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呜呼!生于是病矣,歌以为箴。既以敬己,又以诫人。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 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吾欲从师,可从者谁?借有可从,举世笑之。吾欲取友,可取者谁?借有可取,中道或舍。仲尼不生,牙也久死,二人可作,惧吾不似。

中焉可师,耻焉可友,谨是二物,用惕尔后。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内考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毋忽。

师友箴并序是柳宗元论述为师为友问题的一篇短文章。箴,劝诫的意思,也是古代属于规劝、告诫性质的一种文体。

这篇文章所论,本非什么大题目,但短短二百多字,以刀劈斧削之行文、气势凌厉之笔锋,阐明观点,直抒己见,其立论之坚实,几不容人撼其半分。读此文,则觉呵成一气,至尾意犹难平,叹其收束何以匆匆!然掩卷思之,直觉其言其文若增添一字,便成蛇足。全文惜墨如金,能于寥寥之笔中有理有据、言简意赅地点透问题实质,将柳子沉郁之心和盘托出,殊属不易。

刘禹锡在河东先生集的序文中说:“天下文人争执所长,与时而奋,粲然如繁星满天,而芒寒色正人望而敬者,五行而已。河东柳子厚,斯人望而敬者欤!”这段评论,千年以降,实不过分。然而柳宗元何以获得天下文士“望而敬”的地位呢?根本在于他的不与势利之徒苟苟然、戚戚然的冰清之心,以及无愧于顶天立地男儿汉的凛凛风骨。“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与韩愈论史官书) 这种为贯彻自己所奉之“道”而百死犹不悔的精神,确实“芒寒色正”,令一般文人汗颜。

道,在柳宗元的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中焉可师,耻焉可友”,凡立言立行与“道”相符的人,方可以为师; 而以利为耻的人,方可以为友。师友箴并序正是柳宗元阐发其“大中之道”的文章风范在一个具体问题上的体现。

“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为人友者,不以道而以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首句开门见山,不枝不蔓,金石落地般地提出师与道、友与道的关系。同时,将犀利的笔触直指中唐世风。当时,“时议者率以拱默保位者为明智,以柔顺安身者为贤能,以直言危行者为狂愚,以中立守道者为凝滞。故朝寡敢言之士,廷鲜执咎之臣,自国及家,浸以成习。” (白居易策林·使百职修皇纲振) 柳宗元对此是痛心疾首的,他感叹中唐世风日下,以道取师取友之习荡然无存。然而不止于此,他更深一层的感叹是哀己之道不得行于天下,所以,在提出师与道、友与道的关系之后,他深入一层,在“箴”中明确提出了道有不同的观点:“仲尼不生,牙也久死,二人可作,惧吾不似。”号称“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善持道以教人的孔子不会再生,而以不尚私利、尊友荐贤著称于世的鲍叔牙也已然作古,这种为师为友的典范今世是难以再现了。但即使二人再生,恐怕我的“道”与他们的“道”也不一样。“吾欲从师,可从者谁?”这一问语是深沉的。柳宗元对当时学者陆淳推崇服膺之至,对陆淳“以生人为主”的“大中之道”早就以心许之,并执弟子礼师事陆淳,然而陆淳旋即病故,“不克卒业。”(答元饶州论春秋书) 可师者溘然长逝,而永贞革新的失败,令“大中之道”行于天下的理想破灭。柳宗元的心情是悲愤的。悲愤中流动着希望,他赞赏韩愈“抗颜为人师”的行动,但令韩愈的正统儒家之道师传于天下,又很不甘心,故此文在强调师道的同时,也暗指了师什么“道”的问题。

“吾欲取友,可取者谁?”另一句问语,同样深沉而悲愤。永贞革新骤起,柳宗元名声大震,一时皆艳慕与之交,可谓高朋满座,宾客踵门。然而好景不长,革新失败,被贬永州,政敌恨犹未解,诬之以谋逆大罪,必欲置柳宗元于死地,当此之时。“交游解散,羞与为戚; 生平向慕,毁书灭迹。”(答问) 更有“饰智求仕者,更詈仆以悦仇人之心,日为新奇,务相喜可,自以速援引之路,而仆辈坐益困辱,万罪横生,不知其端。”(与肖翰林俛书) 这种感受该是何等深刻! 人心势利,世态炎凉,道之不行,友之不常,这一历史上堪称不正常的正常现象,柳宗元终得以身心尽尝其中况味,同时,也就迫使他对历史相类现象逐一进行反省性的考察。历史上与柳宗元命运相似之人俯拾即是: 李斯友于韩非,并荐韩非于秦王,然而韩非入狱,李斯囿于私利,不但没有鼎力相救,反而落井下石,促秦王以诛韩非;司马迁因李陵案入狱,“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司马迁报任安书),诸如此类的历史悲剧,平素读之,或许一洒同情之泪;而当自己成为悲剧中人时,同情之泪便为血的沉思所替代。在师友箴并序中,柳宗元并没有举出任何一件历史事件以为例证,而所有的悲剧人物尽聚于胸腔,经过痛苦的沉淀,终于结晶为一个愤愤然而又冷冷然的结论:“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内考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毋忽”。如果能坚持中道的,即使是佣人、乞丐,也可以作为老师和朋友;背弃了中道的,就是公侯将相,也要离开他们。内要考察于历史,外要考察于社会现实,对于从师交友,要警戒不要疏忽。

这篇文章分为序与箴两部分。首段针对中唐人际关系紧张,人心惕怵,唯求保身的现象,指出中道日渐离弃的社会现实。次段点明从师交友的必要性及迫于世风,师无可从而友无可交的可悲状况。结尾做出潜心于道,慎择师友的结论。全文在结构上安排有序,层层深入;用语则如截铁斩钉,不容置疑,其中采用问句,加强了感情色彩和撼人的力量。文章纯如韩愈所论“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刘禹锡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雄深处,是思想内容上的深刻透辟;雅健处,则是语言文风的简洁有力。以这种宛如重峦叠嶂、挺立峭拔的文势,点明从师交友是重于“道”还是重于“利”的问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猜你喜欢
  • (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和意境解读

    (宋)苏轼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词牌(《望江南》),据唐段安节《乐府杂录》

  • 钟叔河《陈后主和晋惠帝》随笔

    陈后主和晋惠帝十月六日《新民晚报·夜光杯》载季羡林先生《漫谈皇帝》文中云:生长于高墙宫院之内,养于宫女宦竖之手,对外面的社会和老百

  • 古文辞类纂《韩退之送浮屠令纵西游序》全文

    韩退之送浮屠令纵西游序 其行异,其情同,君子与其进可也。令纵,释氏之秀者,又善为

  • 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指品德高尚的人,能够青春永驻。《雷锋日记》:“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

  • 鲁迅《南京民谣》全文、注释和赏析

    大家去谒灵②, 强盗装正经。 静默十分钟, 各自想拳经③。 【注释】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1931年12月25日上海工人刊物《十字街头》半月刊第2期,未署名,后编入《集外集拾遗》。 ②谒灵: 即谒陵,瞻仰

  • 李白《上之回》全诗赏析

    三十六离宫,楼台与天通。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淫乐意何极,金舆向回中。万乘出黄道,千旗扬彩虹。前军细柳北,后骑甘泉东。岂问渭川老,宁邀襄野童。但慕瑶池宴,归来乐未穷。

  • 岑参《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全诗赏析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

  • 形容女子辛苦而容颜变老的古诗词(形容女孩面貌变老的诗句)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形容女子辛苦而容颜变老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形容女孩面貌变老的诗句,描写女人变老,或者正在变老的古诗词,形容女孩面貌变老的诗句。1.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曹雪芹《葬花吟》释义:等到春天结束了,红颜老去时,花如何凋零,人如何死去,再没有人去关注。2. 红

  • 骆宾王《秋日送尹大赴京》全诗赏析

    挂瓢余隐舜,负鼎尔干汤。竹叶离樽满,桃花别路长。低河耿秋色,落月抱寒光。素书如可嗣,幽谷伫宾行。

  • 初中苏教版古诗词分类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中苏教版古诗词分类,内容包括求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分类,谁有苏教版语文初中的所有古诗词列表和内容,所有苏教版初中古诗按思乡怀人,写景抒情,哲理诗分类。1.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