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 (二首)》
两诗不特命意甚高,而笔力之简劲,论述之警策,亦自绝伦,宜其深入人心,为千载传诵也。(富寿荪千首唐人绝句)
【诗例】
悯农 (二首)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解析】
“警策”一词最早见于陆机文赋:“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意指在作品关键之处,以简要的言语,突出全文的主旨。这突出主旨的片言名句,就是全文的警策。诗歌创作中,努力写出这样的名句便可使全诗增色生辉。就读者而言,这样的警句,或为之惊警,或为之感奋,印象强烈而深刻。李绅悯农二首,唐宋以来,广为流传。诗人以典型的生活细节、朴实无华的语言,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矛盾对立的本质,故而 “宜其深入人心,为千载传诵也”。
“诗言志”(尚书·尧典)。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决定一部作品命意的高下。当然,还有“诗缘情”(陆机文赋),二者不可偏颇。恰切精当的表现手段,往往使深邃的思想表达得更凝练、更隽永。“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论语·雍也),就是这个道理。悯农二首,凝聚着诗人对社会生活深刻的观察与体味,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愤懑,对力尽田头、食不果腹的农夫的真挚同情,而且调动多种艺术手段,诸如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手法,增强诗的表现力,于古朴中见深邃。因此,它“愈浅而愈深、愈淡而愈腴、愈质而愈雅、愈近而愈远,脱口自然,不可凑泊,故能标举兴会,发引性灵”(喻文鏊考亭诗话)。
“论述警策”,需言简意赅,有时常采用对比手法,把两种截然对立的社会现象放在一起,从而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破却千家为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贾岛题兴化园亭)这类诗句都以强烈的对比,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强烈的反差,使思想更为深刻,表达得更为精警。
“诗”贵形象,“论”重理性。诗中能否加入议论说理,要看诗人具体处理的是否得当。诗经大雅、小雅中已有议论成分,杜甫的一些古诗、近体,尤其是夔州时期的近体,有的全篇纯乎议论,开宋人风气之先。继而韩愈、孟郊以散文之法为诗,是唐诗别派。至宋人,好议论、富理趣蔚然成风。诗,虽能发议论,但其前提是形象性。用沈德潜的话说“议论须带情韵以行”。悯农二首后两句都是议论,但紧紧抓住“四海”、“闲田”、“农夫”、“饿死”、“盘中餐”、“粒粒”等具体形象,以“情韵”带议论,因此具有诗的感染力。诗中议论,有的含蓄、有的显露。清人纪昀在批注元代方回瀛奎律髓中写道: “古人亦不废议论,但不着色相耳。”“不着色相”,即指议论写得含蓄,反之,“着色相”,则是显露。二者只要不偏离形象性,不是概念化的议论,仍然是诗。聂夷中田家:“父耕田上原,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公子家:“种花满田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些诗都含议论成分,但没有明白说出,即“不着色相”。杜荀鹤蚕妇:“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苧麻?”张俞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郑遨富贵曲:“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岂知两片云,戴却数乡税。”这类诗,议论成分较明显,即“着色相”了。前者,委婉、空灵、浑厚、蕴藉;后者,痛快淋漓、瘦劲而有骨气,都不乏警策处。
以上所举诗例,在议论上大都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紧紧抓住具体形象,让形象说话,通过形象去发议论。二是用对比手法,揭示矛盾,达到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但是,论述警策这种艺术手段,并非只适用于“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白居易与元九书),“惟歌生民病”一类题材的诗作,它同样适于其他题材。仅以杜牧为例,他的诗作,或言情、或论史都不乏警策之句。“蜡烛有泪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这些诗句,或豪而艳,宕而丽,巧取象征;或俯仰兴亡,不胜沧桑;或怀古情深,翻前人旧案,借咏史以抒怀;或以灵妙笔致写烟雨楼台,抒兴替、讥时弊;或以蕴藉之语,嘲讽弥切……有议论、有感慨、有抒怀。或命意深远,或立意新颖,或工于布局着色,或情致缠绵、神韵悠扬,都是历来传诵的警策之句。
简要地讲,“警策”,在于思想的深刻和表达的凝练。二者完美的结合,便迸发出诗的火花。
-
法国作家蒙田有段文字,我很有感觸,他说: “我们生活的责任,不是去打仗,去扩张地盘。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应该是生活得写意,
-
我生固多忧,肉食常苦墨。轩然就一笑,犹得好饮力。闻君过云龙,对酒两静默。急携清歌女,山郭及未昃。一欢难力致,邂逅有胜特。喧蜂集晚花,乱雀啅丛棘。山人乐此耳,寂寞谁侍侧。何当求好人,聊使治要襋。使君自孤
-
《木兰花/玉楼春》 年代:宋作者:柳永 黄金万缕风牵细。 寒食初头春有味。 殢烟尤雨索春饶, 一日三眠夸得意。 章街隋岸欢游地。 高拂楼台低映水。
-
摘要: 这两句诗,通过艺术的形象来阐述道理,把哲理寓于具体的事物之中,读来染人,故久传不衰。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或其中部分语句来赞美某人的作品成就非凡,将如江河一样万古长流等。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
-
作者: 高海夫 【本书体例】
-
这首诗,语言平易而内容却涵蕴深沉。结两句白描中有形象,形象中见感慨,感慨中见嘲讽;表面朴质单纯,实际曲折冷隽,意味倍觉悠长。
-
此诗是命题写景之作,亦是试律诗的主要题材之一。首二联从正面破题,但并非直接点破,而是以“东井”“北辰”破“长安”,以“建寅春”破“早春”,且同时总起全诗。三联承写诗题中的“早春”二字,描写冰消雪融之景。四联具体描摹的是早春时节,草长花开
-
作诗不须工。
-
张九龄请斩安禄山李太白醉挑杨玉环张九龄至今仍是岭南人的骄傲,当上宰相,可以说是岭南的破天荒,而且这哥们还会相术,一早料到了安胖子
-
【原题】:检详出示所赋陈季陵户部巫山图诗仰窥高作叹息弥襟范成大尝考宋玉谈朝云事漫称先王时本无据依及襄梦之命玉为赋但云頩薄怒以自持曾不可乎犯干后世弗察一切溷以媟语曹子建赋宓妃亦感此而作此嘲谁当解者辄用此意次韵和呈以资拊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