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瑀 ·咏史诗二首 ·其二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阮瑀与陈琳俱在曹操幕下掌书记之职,以善写表章著称。其诗被钟嵘评为 “平典不失古体”,列为下品,可见不如其公文写作知名。
咏史诗二首,一咏秦穆公死时,以名臣子车氏 “三良”殉葬事; 一咏战国相争时,燕国勇士荆轲入秦国行刺秦王事。
先看其一。诗的前四句,述写本事。“误哉秦穆公,身没从三良。”是从秦穆公的角度写,说他不该让贤臣三良从葬。“三良”均为子车氏之子,有百里挑一的才干。诗经 ·秦风·黄鸟咏叹说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维此仲行,百夫之防”;“维此铖虎,百夫之御”,意谓奄息、仲行、铖虎都是难得的人才。以这样的人才殉葬,对国家是没有好处的,故开篇即以“误哉”表示慨叹。“忠臣不违命,随躯就死亡。”是从三良的角度写,说他们出于对君王的忠心,甘愿从葬。“低头”句至篇末,抒写对史事的感慨。“低头闚圹户,仰视日月光;谁谓此可处?恩义不可忘。”是说人们并不认为这么做合理,但对于三良感恩图报的义举却又能够理解。“闚”同 “窥” (kui),察看;“圹 (kuang) 户”,墓穴。窥墓之语,典出 诗经: “临其穴,惴惴其慄(临近从葬的墓穴,令人抖颤悲哀)。”“路人为流涕,黄鸟鸣高桑”,意谓三良的报恩之举,感动得路人流下泪水,黄鸟也在高高的桑树上悲鸣。这两句也由诗经化出:“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苍天啊苍天,竟然杀我们的好人;如果准许为子车氏抵命,人们都愿奉献自身)”;“交交黄鸟,止于桑 (哀哀啼鸣的黄鸟,飞落到桑树上)”。
再看其二。诗的前四句,述写本事。“燕丹善勇士”,说燕太子丹为报作人质于秦国的仇恨,厚待敢做刺客的勇士;“荆轲为上宾”,是说太子丹慕荆轲之名,将其聘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是说荆轲为报答太子丹,决定借奉献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与燕国督亢之地为名义进入秦国,以利用进奉版图之机抽出藏于图中的匕首刺杀秦王,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素车”句至篇末,着重刻画荆轲上路的场景:以借助旁人的感受,突出荆轲感恩图报之举的动人心魄。这段抒写,系由史记·刺客列传有关记载化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 (zhi) 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这两首咏史诗,写法相同,都是先述写本事,后抒写他人的感受评价;主旨也相同,都是赞美感恩图报的义举。为突出主旨,甚至不惜曲解史事。诗经·秦风·黄鸟 本是讥刺秦穆公的苛酷不仁。毛诗序 云,“ 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 左传 云,“秦伯任好卒, 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銊虎为殉, 皆秦之良也。 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君子曰: ‘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死而弃民。先王违世,犹贻之法,而况夺之善人乎?……今纵无法以遗后嗣,而又收其良以死,难以在上矣。”史记·秦本纪云,“穆公卒,葬于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又史记·蒙恬传云,“蒙毅对秦使曰,‘昔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曰缪。’”然而,此诗却重在吟咏三良之义,虽也以“误哉”二字批评秦穆公之失,但轻飘飘的毫无分量。不过,其立意却也并非无据,自东汉以后,对黄鸟的解释已转为推许三良之义。汉书·匡衡传引其疏云:“秦穆贵信,而士多从死。”应劭注云:“秦穆公与群臣饮酒,酒酣,公曰: ‘生共此乐,死共此哀。’于是奄息、仲行、鍼虎许诺。及公薨,皆从死。黄鸟诗所为作也。”郑玄诗笺亦释“从死”为 “自杀以从死。”又云:“秦人哀伤此奄息之死,临视其圹,皆为之悼慄。”此诗“低头闚圹户”句,便与郑玄笺释义贴近。
尤令人感兴趣的是,其同代人所作咏史诗,旨意皆与阮瑀所作相同。如同为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咏及三良之事与荆轲之事。其咏史诗咏写的也是三良事,同样突出“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临没要之死,焉得不相随” 即自愿身殉的旨意。为此,甚至根本否认古代有人殉之事,“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其有意曲解史实,走得比阮氏更远。阮氏所作颇近于王粲之作。王诗有“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 扣合 “低头闚圹户, 仰视日月光”句; “人生各有志, 终不为此移,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扣合 “谁谓此可处?恩义不可忘”句。王粲佚诗断句咏荆轲,重点也在易水相别的场景:“荆轲为燕使,送者盈水滨。缟素易水上,涕泣不可挥。”也与阮作相近。
何以汉末之际,士人对恩义关系如此重视呢?这一方面是由于皇权观念进一步加强,不仅对当代君主不敢非议,对前代君王也不敢批评,故对历史的评价重作解释,以消除任何对君王不利的看法,对三良的从死自然要曲为讳饰;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汉末之世天下动乱,士人为谋生存,不能不投靠有实力的朝臣或藩镇,其相互关系既有君臣之义,又有知已之义,传统的臣忠于主和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于此融为一体,故不能不格外强调恩义,以表白对所依主人的忠悃。王粲即曾投靠荆州牧刘表,阮瑀则为汉室丞相曹操记室,也许正是这一样的经历,使得二人的咏史之作有一样的主旨,都在诉说自己愿为厚遇自己的主人献身。可见咏史之作,大多并不是单纯的怀古,而有自身的感慨寄寓其中,实际是借古讽今。这本是咏史诗的一贯传统。相传最早问世的五言诗是班固的 咏史,诗品即云: “观其咏史,有感叹之词。”后人的咏史诗,也同样难免 “有感叹之词”。说到底,人们认识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而是要实现历史,即创造自己的历史,这样,在对史事的怀念中,不能不有自己的抉择,不能不在古人的行事中投入自身的感受。读 咏史诗,不能局限于对史事的诠释,而应从中发现咏史者自身的情怀。
-
《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庾信《哀江南赋序》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 ② ,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③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④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⑤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⑥ 。三日哭于都亭 ⑦ ,三年囚于别馆 ⑧ 。天
-
柳宗元 晋文公既受原于王,难其守。问寺人鞮以畀赵衰。余谓守原,政之大者也,所以承天子,树霸功,致命诸侯,不宜谋及媟近,以忝王命。而晋君择大任,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虽或衰
-
六月南风吹白沙,吴牛喘月气成霞。水国郁蒸不可处,时炎道远无行车。夫子如何涉江路,云帆袅袅金陵去。高堂倚门望伯鱼,鲁中正是趋庭处。我家寄在沙丘傍,三年不归空断肠。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
-
楚岸朔风疾,天寒鶬鸹呼。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吹帽时时落,维舟日日孤。因声置驿外,为觅酒家垆。
-
诗寄贺铸,却从秦观身上落笔,因为秦观既是黄庭坚的挚友,同为苏轼弟子,同时与贺铸亦是知交。秦观于绍圣元年(1094年)因被列入“元祐党籍”而被贬处州,绍圣三年(1096年)又徙郴州,而后贬横州、雷州,愈贬愈远,直至天涯海角,元符三年(11
-
【作品提要】 征战凯旋的熙德,被听信奸臣谗言的国王流放。熙德在流放期间率部征战,他英勇无敌,在战斗中屡建奇功,并表现出慷慨的美德。熙德攻下了被摩尔人占领的巴伦西亚城,妻女前来团聚。两个贵族公子向熙德的
-
贾岛身死声名在, 多应万古传。寡妻无子息,破宅带林泉。冢近登山道,诗随过海船。故人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国家安康的诗句,内容包括描写“安康景色”诗词?,关于祝寿的古诗词,关于安全的诗词、名句、谚语越多越好!!!!!!!!谢谢。1.送商州杜中丞赴任(皇甫曾) 安康地理接商於,帝命专城总赋舆。夕拜忽辞青琐闼,晨装独捧紫泥书。深山古驿分驺骑,芳草闲云逐隼狸。绮皓清风
-
《九天生神章经》全名《灵宝洞玄自然九天生神章经》,又名《三宝大有全书》。是道教灵宝派经书。《三洞奉道科诫仪范·灵宝中盟经目》著录。宋文明《通门论》已录此书,故出南梁之前。经云“三洞飞玄之气,三合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