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溪十八涧》原文、注释和解析
明·张岱2
九溪在烟霞岭西,龙井山南。其水屈曲洄环3 ,九折而出,故称九溪。其他径路崎岖,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静悄4,别有天地,自非人间。溪下有十八涧,地故深邃,即缁流非遗世绝俗者不能久居5。按志6,涧内有李岩寺、宋阳和王梅园、梅花径等迹,今都湮没无存7。而地复辽远,僻处江干8,老于西湖者,各名胜地寻讨无遗,问及九溪十八涧,皆茫然不能置对。
1本文选自西湖梦寻。九溪十八涧为杭州市西湖名胜地。2张岱(1597-1679):字宗子、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明末清初散文家。有瑯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3 洄(hui):水回旋而流。4 阒(qu):静寂。5 缁(zi)流:僧众。缁,黑色。中国僧徒多穿黑衣。6 志:指西湖志。7 湮没(yan mo):埋没。8 江干:江岸。
【析点】 这篇短文,以“按志”为线分作两片写九溪十八涧,前片写其长存的自然之境,后片写其“湮没”的人文之境。游记写于明亡之后,往与今的变化中寄寓了作者一份深沉的沧桑变异的情思。
作者写自然之境,着力在“别有天地,自非人间”八个字上。文章开头一句是介绍“九溪”的方位,未言其周围环境之美,而“烟霞岭”“龙井山”两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已令人产生诸多美的遐想,为写“九溪十八涧”先制造了一种美的氛围。九溪美,美在它独占的风韵。水,“屈曲洄环”而“九折”前行;地,“径路崎岖”而“草木蔚秀”,美的秀雅而幽深,美的奇异。这正是它独特之处。九溪秀雅幽深,然而不小巧,其“人烟旷绝,幽阒静俏”,这就给九溪境界涂上了一层旷远而寂清的色彩,神秘而古朴的韵味,加之对十八涧“深邃”的渲染,平添了一种古远、圣洁的气象,让人似乎领受到深山老林里那古刹钟声的意味。
基于自然之境,怀想湮灭无存的人文之境,那九溪十八涧,连“老于西湖者”也“皆茫然不能置对”。作者有所失之情、怀旧之意,流溢纸上
-
宫词王建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王建(约766—约832),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
作者: 崔承枢 【原诗】:北风卷地白草折(1),胡天八
-
南越归人梦海楼,广陵新月海亭秋。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
-
【题解】 此诗主旨是议人君失权的危机。但不是直议,而是不着边际地讲舜与二妃别离的传说,首尾皆迷离惝恍。但经中间点题,又点己之忠诚,却如常山之蛇,点其中而首尾并应。似如此议论,在前只有庄子,却比庄子行文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年年渐见南方物,事事堪伤北客情。山鬼趫跳唯一足,峡猿哀怨过三声。帆开青草湖中去,衣湿黄梅雨里行。别后双鱼难定寄,近来潮不到湓城。
-
(唐)刘禹锡 潇湘神斑竹枝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潇湘神》是刘禹锡创制的词调,又作清湘词、潇湘曲,开头三字重叠,其它三句均为七言,单调二十七字,只比七言
-
丘陵歌 作者: 党天正 【本书体例】
-
【生卒】:1932—1963【介绍】: 一译普拉斯。美国“自白派”*女诗人。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就读于斯密斯学院和剑桥大学的纽那姆学院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送别相思古诗词,内容包括送别思念人的古诗词,关于送别,思念的古诗,关于离别思念的古诗。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