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诗《咏史八首(其六)》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这首诗是咏史诗中的第六首,诗人借对荆轲的赞美,以抒发蔑视权贵的情怀。
原文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赏读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两句直入诗题,写荆轲在燕的都市中饮酒,畅快淋漓,气势豪放不羁。“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相和,旁若无人。“虽无壮士节”四句,针对荆轲的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议论。荆轲即使没有壮士的气节,但仍然与众不同,有其特殊之处,傲骨天生,孤傲不凡,一点儿也不把那豪门望族放在眼里。
“贵者虽自贵”四句,诗人由对荆轲的议论转而表现自己对人生的观点、看法。那些达官贵人虽认为他们天生高贵,却像尘埃一样渺小、可怜;那些寒微之士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的行为品格却重似千钧、永世受后人称道。
这首诗借古讽今,开篇以荆轲在燕市豪饮的生动形象展示了壮志凌云、傲视四海,鄙夷权贵的精神,气势豪壮,刻画生动,别有一番风韵。其次,诗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强烈的反差中,爱憎分明,突出了诗的主题。
-
亲朋会饮,本为乐事。但此诗所写,却不是冥饮之乐,而是由此引发的诗人的幽恨悲情。 此诗的前半写初秋崇让宅的景象。清池前横,修竹环绕,地方可谓清幽已极。但诗中用“风”、“露”点染,立刻使之带上浓重的悲切气氛。露凝如霰,说明露重天寒。下面
-
杖藜寻晚巷,炙背近墙暄。人见幽居僻,吾知拙养尊。朝廷问府主,耕稼学山村。归翼飞栖定,寒灯亦闭门。
-
〔明〕袁宏道 余友麻城丘长孺东游吴会,载惠山泉三十坛之团风。长孺先归,命仆辈担回。仆辈恶其重也,随倾于江,至倒灌河,始取山泉水盈之。长孺不知,矜重甚。次日,即邀城中诸好事尝水。诸好事如期皆来,团坐斋中
-
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作者简介】 苏颋(670~727年)字廷硕,瑰子。苏颋少年时聪明
-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出处】唐白居易《 长恨歌 》 【翻译】蜀山碧绿蜀水清,朝朝暮暮撩动着君王的感情。 【赏析】蜀地青山碧水绵延不断,跟唐 玄宗日夜思念杨贵妃的感情一样。以景喻情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对初夏的描写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初夏的古诗,描述初夏的古诗,描写初夏的诗句。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
-
丢失了的风景我已经走得太远了,脚步它太重,梦想太大闭幕的画布,搬不出我稚嫩的演绎,被岁月遗忘所有与昨日有关的游历,都成了与今天对峙
-
交友类名言赏析《共患易,共利难。》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诗经·小雅》篇名。《诗序》认为“《白驹》,大夫刺宣王也”。郑玄笺云:“刺其不能留贤也。”鲁诗则谓:“白驹者,失朋友之所作也。”
-
1 明明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只有两岁,不晓得什么。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八岁,明明就懂得了人的生死。明明见母亲睡在一块木板上,脸上盖着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