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马驾山记》
〔清〕汪琬
马驾山在光福镇西,与铜井并峙。山中人率树梅、艺茶、条桑为业,梅五之,茶三之,桑视茶而又减其一。号为光福幽丽奇绝处也。
予入山,与诸子循邓尉之阴前行数十步,辄有平原,曲涧回流,倒影澄澈见底,心稍稍喜。于时游人舆者、骑者、屣而从者,不绝于道。既至山麓,则其境益奇,界以短畦,藩以丛竹,阴森蔚荟。裁通小径,不能受舆骑,率皆舍而徒步矣。前后梅花多至百许树,芗气蓊勃,落英闠,入其中者,迷不知出。稍北折而上,望见山半累石数十,或偃或仰,小者可几,大者可席,盖尔雅所谓“礐”也。于是遂往,列坐其地,俯窥旁瞩,濛然然,曳若长练,凝若积雪,绵谷跨岭,无一非梅者。加又有微云弄白,轻烟缭青,左澄湖以为镜,右崇嶂以为屏,水天灏溔,苍翠错互,然则极邓尉、元墓之观,孰有尚于兹山者邪?
惜乎地深且远,莫有治庐其址者,故不能信宿于此以穷其幽、尽其变,此则予之恨也。马驾山不载郡志,或又谓朱华山云。
同游者刘天序、潘慡,门人句容王介石及儿子筠。
——汪钝翁文钞
〔注释〕 马驾山:在光福西碛山东,铜井山南,向未有名,山皆不高,四面皆树梅。清康熙间巡抚宋荦题“香雪海”三字于崖壁,其名遂著。 铜井:即铜井山,又名铜坑山,在西碛山北。有铜坎十余穴,相传东晋、刘宋间凿坑取沙,煎之成铜,故名。 邓尉:即邓尉山,在光福镇南,相传东汉邓尉(一作大司徒邓禹)隐此,故名。邓尉山与其南之玄墓山相连,通称玄墓山或邓尉山,山人以圃为业,尤多树梅。 蔚荟:草木繁密。 裁通小径:指在浓密的山木丛草中开通的小路。 芗气蓊勃:指梅花透发的香味浓郁。芗:通香。蓊勃:盛貌。 落英闠:掉落的花瓣缤纷相牵。 礐:尔雅·释山:“山多大石也。” :白也。 灏溔(hào yāo):大水貌。 元墓:即玄墓山,亦称元墓山,相传东晋郁泰玄葬此,故名。
清初古文三家之一的汪琬好游,认为:“诗文之道,虽古今人常不相及,而要之以好游而益工,则固千载已来雄才杰士之所同也。”(计甫草中州集序)在他闲居苏州的20年间,遍访吴中胜迹,写下大量的诗文佳作。汪琬更喜探奇,当人们都以邓尉赏梅为习俗时,他偏偏找了个连山名也不清楚的去处,留下了这篇别具一格的游记。
马驾山,作为吴县胜地光福众山中的一座,就其地形、出产而言,似乎并不起眼,因为光福山民都是以“树梅、艺茶、条桑”为业的,汪琬只是强调马驾山人中种梅的占了半数,来突出此地梅花之盛。但要称得上是“幽丽奇绝处”,还须展示它的独特面目,游马驾山记正是通过作者的游踪,揭开了马驾山的面纱。
上马驾山,当然首先为了观赏它的梅花盛景,汪琬笔下的梅花,近而赏之:“芗气蓊勃,落英闠。”群树叠障,香浓色错,竟令人“迷不知出”。“迷”字意蕴双关:置身梅树丛中,难辨方向;醉心梅花仙境,流连忘返。远望马驾山之梅:“濛然然,曳若长练,凝若积雪,绵谷跨岭,无一非梅者。”花雾弥漫,白茫茫满山遍岭,以“长练”状其高低起伏,以“积雪”言其铺天盖地,这种动静结合的梅花奇景,极为壮观。借助电影般长、短镜头的交相显现,使读者得以全面领略马驾山的梅景。
马驾山探梅所得之独特景观,是与马驾山本身的山光水色密不可分的。作者将探梅与游山看作是一个平行的过程,以梅来衬托山,又以山来展示梅。汪琬一行由邓尉山北登马驾山,开始因山路平坦,“游人舆者、骑者、屣而从者不绝于道”。作者叙述轿舆充塞,人群杂沓的山路,而没有提及梅花,也就是无暇细看的缘故。随着一路上零落的田畦、丛生的竹子不时阻道,游人不得不弃舆骑,徒步前行。特定的马驾山奇境,给行路带来困难,却给置身梅林、细玩梅花创造了条件,避免了走马观花式的探梅。山间小径,可得梅之近观,而山石横列,正好使游人登石望远。半山腰几十块“小者可几,大者可席”的山石,形态各异,平可罗人,这本来是马驾山自然风光的得天独厚处,无意中却让汪琬等人休憩其上,不受遮拦地极目远眺。开阔的视野与前面盘结的小道恰成鲜明的对照,所得之景也各有千秋。而山间“曲涧回流,倒影澄澈见底”,也给梅景增添了几分姿色。可以想象,遍树梅花,与茂密的竹木,累累的巨石,倒映在晶莹的山涧水面上,并伴以潺潺水声,该是多么的动人。色彩美与声音美的高度和谐,可算是马驾山的又一绝。
游记的妙处还在将马驾山置于光福地区的大环境中来展露它的“幽丽奇绝”。在吴县西部群山中,马驾山不算高,交通不便,游人较少涉足,康熙以前的郡志甚至找不到“马驾山”这一山名,称作“朱华山”者有之,误作“吾家山”者有之(见光福志)。但是,像汪琬那样一旦身临此山,就能看到淡淡的白云,缭绕的炊烟,左有太湖为镜,呈“水天灏溔”之势,右有玄墓为屏,现“苍翠错互”之景。在如此空旷壮美的自然界外物的笼盖烘托下,“迷不知出”、“无一非梅”的马驾山梅景,更显得幽深迷密,引人入胜。难怪汪琬将此山推为“极邓尉、玄墓之观”而无与伦比的游览胜处,也难怪以后他的好友江苏巡抚宋荦欣然题写“香雪海”于崖壁,使马驾山名声大作。
汪琬自称异人,又偏爱异景,随着马驾山景观的渐入奇境,汪琬从开头的“心稍喜”,到后来以“不能信宿于此以穷其幽、尽其变”为恨,这种情因景移的写法,也是游马驾山记的一大特色。
-
【原题】:因与西廰参政侍郎弈棋予輸纸笔砚三物以诗见徵属宣毫适尽但送蜀笺端砚继以此章
-
青春不觉老朱颜,强半销磨簿领间。愁客倦吟花以酒,佳人休唱日衔山。共知寒食明朝过,且赴僧窗半日闲。命驾吕安邀不至,浴沂曾点暮方还。
-
作者: 张翼之 《明史纪事本末》一书,记述了从公元13
-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杜牧的诗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这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在他的作品中描绘江南秋景的一句诗。从这句诗中可以感受到江南秋天的静谧与美丽。青山隐隐,水迢迢,形容着江南的山水景色如梦似幻。秋尽江南草未凋,表达了秋天即将过去,但江南的草地仍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这句诗中没有上一句和下一句,因此无法提供相关的信息。无论如何,这句诗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了江南秋天的壮丽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两见黄花扫落英,南山山寺遍题名。宗成不独依岑范,鲁卫终当似弟兄。去岁云涛浮汴泗,与君泥土满衣缨。如今别酒休辞醉,试听双洪落后声。
-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墓碑·《侯翁焦妪合葬墓碑记》(邵福亮)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墓碑·《侯翁焦妪合葬墓碑记》(邵福亮)
-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光飙。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君行采采莫相忘,
-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出处】唐孟浩然《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 【意思】风吹两岸的树叶飒飒作响,冷清的月光照着江边的一叶孤 舟。 【提示】晚风劲吹,两岸树叶萧萧地发出响声;月光所 照,
-
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路穿天地险,人续古今愁。忽见千花塔,因停一叶舟。畏途常迫促,静境暂淹留。巴曲春全尽,巫阳雨半收。北归虽引领,南望亦回头。昔去悲殊俗,今来念旧游。别僧山北寺,抛竹水西楼。郡树花如
-
国风·陈风 陈:今河南省淮阳,柘城,安徽省毫县一带。 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值其鹭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