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
【注释】
选自清·王夫之姜斋诗话。
珀芥:琥珀和小草。比喻相互紧密联系。琥珀是松柏等植物树脂的化石,其形成时往往和松枝草芥等物混合在一起。
景:指客观物景。
【赏析】
王夫之继承传统进步诗论,主张诗歌创作应以意为主,反对“求形模,求比似,求词采,求故实”的作法,在这个认识的前提下,他对诗歌艺术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关于诗歌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问题,他说:
“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意思说:关涉到情感的是景物,所以景物描写与情感是相互联系的。情感与景物虽然一个在心,一个在物,却是景物能触动人的情感,透过人的情感能看到不同的景物。因此,哀愁喜乐的情感、自然万物的荣枯互相触动生发,成为创作的基础。
作者认为,关涉到情感的是景物,所以景物描写与言情是相互联系的。情感与景物虽然一个在心,一个在物,却是能“景生情,情生景”的,也就是说,情景相生,互相触发,景物能触动人的情感,而透过人的情感能看到独特的景物,二者相互融合,就可达到“妙合无垠”的境地,
这里,情与景,一为主观(在心),一为客观(在物)。“景生情”,即“荣悴之迎”,触景生情,客观事物的荣枯盛衰作用于人,从而引起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情生景”,即哀乐之触,诗人先有某种情感,然后以这种情感观物,所见的客观景物也就带有诗人相应的情感色彩。这也就是诗广传卷三说的,“夫物其何定哉,当吾之悲,有迎吾以悲者焉;当吾之愉,有迎物以愉者焉”,古诗评选卷四说的,“雅人胸中胜概,天地山川无不自我而成其荣观”。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描写春草,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见出意志的坚强韧性。南唐李煜清平乐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见出离愁满怀,愈远愈浓,难于排遣。这就是以情观物,赋予了客观景物以情感色彩。
这种诗歌创作中移情入景的现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早有论述,他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王夫之以后,章学诚也说过类似的说法:“怀人见月而思,月岂必主远怀?久客听雨而悲,雨岂必有愁况?”(文史通义·文理篇)实际上,月有愁容雨带悲声,都是创作(或欣赏)过程中的一种心理作用,是诗人(或欣赏者)在艺术创造(或审美)过程中“情生景”、情景交融的一种表现。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呢?王夫之认为,“神理凑合时,自然拾得”。因此特别强调灵感的作用,所谓“才著手便煞,一放手又飘忽去”,即是说,要善于把握住一刹那间的情感触动,不即不离地去着笔描写,就可以臻于至善。
王夫之的这些观点,见解独到,令人耳目一新,对于后世的诗歌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
-
南迁欲举力田科,三径初成乐事多。岂意残年踏朝市,有如疲马畏陵坡。羡君同甲心方壮,笑我无聊鬓已皤。何日西湖寻旧赏,淡烟疏雨暗渔蓑。
-
作者: 赵福生
-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 “天之弃商久矣 ① ,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及楚人战于泓 ②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 “不可
-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作品赏析【注释】①去手:离手。颂陶之作,既颂其诗品,更颂其人品
-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① 。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释】 ①“孤云”句:唐李白《春日独酌》诗:“落日孤云还。” 【评说】 本诗选自
-
是一种否定形式的比喻。它从反面设喻,肯定本体,否定喻体。它的设喻立场是所要说的事物的反面; 它的表达作用是通过指出事物 (本体)不具备某种事物的性质,再以所举事物(喻体)进行对比、烘托而获得的。反喻形
-
王冕别金陵六朝旧迹俱寻遍,千古英雄一笑休。黄叶乱随秋雨落,长江空带楚天流。樽前有客翻新调,白下无人说故侯。明日西风天色好,吹箫骑鹤
-
数亩蓬蒿古县阴,晓窗清快夜堂深。也知卜筑非真宅,聊欲跏趺看此心。闻道携壶问奇字,更因登木助微音。相娱北户江千顷,直下都无地可临。此生真欲老墙阴,却扫都忘岁月深。拔薤已观贤守政,折蔬聊慰故人心。风流贺监
-
蝶恋花·送春朱淑真【原文】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1]。犹自[2]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
-
【原题】:岳庙斋宫与崔伯宪都官王正甫殿丞饮别二君各以诗送行席上作短篇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