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新城道中二首》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苏轼新城道中二首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③
【注释】 ①新城:今浙江省富阳县新登镇,在杭州西南,宋时为杭州属县。②絮帽:比喻薄云环绕山岭。铜钲(zheng争):古代铜制的一种乐器,一种形状像钟有柄;一似锣,圆形。这里比喻初日如圆钲。
③西崦(yan烟):泛指西山。饷(xiang想):用食物款待人,这里指为春耕的人送饭菜。
【译文】 东风似乎知道我将要循山远行,吹断了檐头久雨的淅沥之声。岭上的晴云犹如戴着的白色絮帽,树头的初日好像挂着的圆铜钲,野桃在短短的竹篱旁含笑盈盈,溪边的柳树在清澈的水面上自在摇拂。啊,西山的农家该是最快乐的,看,他们正忙着煮芹烧笋送给春耕的人
【集评】 元·方回:“三四乃是早行诗也。起句十四字妙。五六亦佳,但三四颇拙耳。所谓武库森然,不无利钝,学者当自细参而默会。”(瀛奎律髓卷十四)
清·纪昀:“此乃平心之论,无依附门墙之俗态。”“絮帽、铜钲究非雅字。”(瀛奎律髓刊误卷十四)
清·汪师韩:“絮帽、铜钲未免着相矣。有野桃、溪柳一联,铸语神来,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苏诗选评笺释卷二)
今·钱钟书:“取譬于家常切身之鄙琐事物,高远者狎言之,洪大者纤言之,初非独游戏文章为尔。刻画而鹜尖新,亦每游彀中而不悟。……苏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管锥编第二册第748—749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总案】 熙宁六年(1073)二月,苏轼巡视杭州属县,在赴新城道上时作此诗。山道早行,东风拂面,天晴云淡,一路竹篱桃溪,景色清新素雅,作者对此倾心相与,表达了作者对淳朴自然、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其中“絮帽”、“铜钲”之喻,以平常事物为喻体,新鲜奇特;“野桃含笑”一联,颇具江南山乡韵致,皆不失为佳联。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字词欣赏方法,内容包括做语文诗词鉴赏的方法,古诗文的字词赏析,如何赏析诗句中的字词在线等。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
-
姑妄言 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首引文一卷,正文二十四卷二十四回。题“三韩曹去晶编于独醒园,古营州林钝翁评”。曹去晶生平无考,三韩与古营州当指辽东一带。成书于清雍正八年(1730)。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抄
-
戴叔伦 今日见花落,明日见花开。 花开能向日,花落委苍苔。 自不同凡卉,看时几日回。 葵花,又名叫向阳花、向日葵。它有高大的身躯,健康的体魄,硕大的花盘。 葵花,不象暗香浮动的梅花;不象窈窕温香的芍药
-
这是一首明写客中思家实则蕴含作者故国之思的小令。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起首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情。汉代马融居平阳时,听客舍有人吹笛甚悲,因思念洛阳亲友,作《笛赋》。李白也有《春夜洛城闻笛》诗。小令从一开始便定下深沉的思
-
雪鬓年颜老,霜庭景气秋。病看妻捡药,寒遣婢梳头。身外名何有,人间事且休。澹然方寸内,唯拟学虚舟。
-
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原诗今译】 朝开暮敛的夜合花呵,馨香播满院庭, 久别重
-
词·秦观词《望海潮》 梅英疏淡,冰澌溶洩,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
-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名言: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
-
【题 解】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诗歌。诗歌通过一个退伍老兵的自述,讲述自己少年时从征,80岁返回故里但人事全非的情景,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残酷,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
-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