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八首(其六)左思)原文、鉴赏和赏析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这首诗赞颂荆轲睥睨四海,蔑视豪门势族的英雄气概。据史记记载,荆轲,战国时齐国人。喜欢读书击剑,他游于燕国,与燕国的狗屠和善击筑的高渐离友善。“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后为燕太子丹刺秦王,临别前,作渡易水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最后,失败被杀。荆轲刺秦王是为了除暴安民,但是刺客的行为是并不足取的,只是他的事迹确有感人之处。左思赞颂荆轲,固然是佩服荆轲的为人,而更主要的是借以咏怀,表示对豪门势族的藐视。
开头四句,概括了史记的一些内容。这是说,荆轲在燕国的都市里饮酒,酒兴正浓,气概则更为不凡。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相和,甚至激动得流下眼泪,好像身边没有别的人似的。这里写的只是荆轲生活的一个片断。但是已足以表现他的思想性格和为人,已使人感到不同凡响。“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是对荆轲的评价。前句是贬,后句是褒。一贬一褒,贬中有褒。褒是主要的,而贬只是指出其不足。这个不足是与壮士鲁仲连比较而言。鲁仲连退秦兵成功了,荆轲刺秦王却失败了,所以说“无壮士节”。但是,在句首冠以连词“虽”字,是表示退一步说,其正面意思在“与世亦殊伦”。因此,我们认为左思对荆轲的为人还是肯定的。这个意思在下面句子中就更明显了。“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是写荆轲的英雄气概。他高视不凡,四海尚且以为小,那豪门势族岂值得一提。左思满怀壮志,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出力。但是,在门阀统治的压抑下,英雄无用武之地,仕途蹭蹬,壮志难酬,他对自己的不公平遭遇充满了愤懑不平的感情。所以,假借荆轲,表现了他对豪门势族的蔑视。应该指出,作为贾谧“二十四友”之一的左思,曾因贾谧的推举而任秘书郎。他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不可能完全是这样的。但是,这是他激于义愤而发出的声音,是他的一种心声。
“贵者虽自贵”四句,是诗人直接陈述自己对“贵者”和“贱者”的看法。他一反世俗之见,将“贵者”视若尘埃,“贱者”看得重若千钧,进一步抒发了自己愤激的感情。左思的贵贱观确实和世俗不同,如在咏史第四首中赞美扬雄,说扬雄“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以反衬豪门势族的生命短暂,如过眼烟云,迅速从世界上消失。其意思和这里是一致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的英风豪气。
战国以后,荆轲的事迹,长期流传。三国阮瑀咏史第二首、东晋陶渊明咏荆轲、唐代骆宾王易水送别等都是歌咏荆轲之作。陶诗云:“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大体上表达了这类诗歌的共同感情,左思的这首诗也不例外。
-
置酒临高隅,佳人自城阙。已玩满川花,还看满川月。花月方浩然,赏心何由歇。
-
【3597】杰克•韦尔奇自传(〔美〕杰克•韦尔奇、约翰•拜恩著,曹彦博等译,中信出版社,39万字,2001年11月第1版,58元)△共5个部分(26
-
楚江寒食橘花时,野渡临风驻彩旗。草色连云人去住,水纹如縠燕差池。
-
哪些唯美的文章适合拿来朗诵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适合朗诵的美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适合朗诵的美文1 站在秋的路口,依偎秋的怀抱,看一片落叶渲染了秋色,看一季落花沧桑了流年。冷秋、冷晨、冷霜、冷落叶;暖情、暖意、暖人、暖岁月。因为懂得,一切美好;因为存在,温暖相随。花不会因为你的流离,来年不再盛开;人却会因为你的错过,转身成为陌路。 纵算水尽山穷,落叶成空,那老去的年华依旧可以风姿万种。纵算岁月朦胧,天涯西
-
名言: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注释: 景盛: 光明盛大, 比喻轰轰烈烈, 奋发有为。疏闲: 疏懒闲散, 喻无大志。 句意: 大丈夫的志向应当奋发有为, 以无所事事为耻。 出处: 宋·苏舜钦《水调歌
-
花开酒美盍不归,来看南山冷翠微。忆弟泪如云不散,望乡心与雁南飞。明年纵健人应老,昨日追欢意正违。不问秋风强吹帽,秦人不笑楚人讥。
-
小楼深巷狂游遍,罗绮成丛。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几回饮散良宵永,鸳衾暖、凤枕香浓。算得人间天上,惟有两心同。近来云雨忽西东。诮恼损情悰。纵然偷期暗会,长是匆匆。争似和鸣偕
-
叶赛宁*在自己的诗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田园风光中的忧伤的和神香的气息以及苦闷与绝望的情愫。“叶赛宁情调”这一术语是苏联著名文艺批评家
-
宋·陆游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
-
电话声声三十四年前,一个人远离亲人在基层工作,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需要自己照顾、工作需要自己开展,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电话,最难受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