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美国]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演讲词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美国]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演讲词

[美国]丁肇中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演讲词】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7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鉴赏】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就读于美国密执安大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兴趣是研究基本粒子物理学,由于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重要的新粒子,而与他人共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丁肇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的演讲。

丁肇中既是成就斐然的大科学家,同时又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哲学颇有造诣的学者。在这篇演讲中,他没有就怀念这篇在“情系中华”征文活动中获得特别奖的纪念他父亲的文章大讲特讲(如果他要这样讲也合情合理),而是选取了“格物致知”这一既经典又现实的非常诱人的题目,阐述了人们普遍关心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丁肇中运用演讲的矛盾手法,探究了中国传统教育在“格物致知”问题上的悖论。在理论上,“格物致知”甚至早在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大学一书中便被确定为教育的出发点,但在传统的中国教育实践中却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理论并没有发挥实际的积极作用,它的真正的意义“被埋没了”。如果一味“偏向于抽象的思维”,不从事实际的“格物”(“探察物体”),那便谈不上真正的“致知”(“得到知识”)。

丁肇中运用演讲的直陈法,讲解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科学的知识不是来自“探讨自己”,不能求诸“内心领悟”,而只能通过“实地实验”的途径取得,这是为全部科学的发展历史所证明的真理。为了加深听众的印象,丁肇中专门讲解了实验的有关特点。他还对中国学生“不愿动手”、高分低能的通病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并提出了愿中国新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的殷切期望。

丁肇中在演讲态势上情辞恳切、意蕴深厚,在演讲语气上自然熨帖、通俗务实,在演讲的谋篇布局上则圆融贯通、首尾呼应,整个演讲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显示了他的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功底和娴熟的驾驭演讲内容和听众情绪的技巧。


猜你喜欢
  • 深度时间:通过倒置的望远镜

    深度时间:通过倒置的望远镜事件将我们无辜地卷入其中。我们各自的处境、态度、学识和形象,在事件中如刀刃一般卷了起来。公众的事件形成时

  • 《古代兵法散文·清代兵法·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清代兵法·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原文鉴赏

  • 天净沙·秋江夜泊·徐再思

    天净沙·秋江夜泊 徐再思 斜阳万点昏鸦。西风两岸芦花。船系浔阳酒家。 多情司马。青衫梦里琵琶。 徐再思:字德可,嘉兴(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平生好吃糖,故号ldquo

  • 文同《新晴山月》

    文同《新晴山月》宋山水诗鉴赏 文同 高松漏束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宋代诗人文同不仅擅长诗文,而且擅画,因此他的诗中往往有画意。

  • 孟浩然《夜泊宣城界》全诗赏析

    一题作旅行欲泊宣州界西塞沿江岛,南陵问驿楼。湖平津济阔,风止客帆收。去去怀前浦,茫茫泛夕流。石逢罗刹碍,山泊敬亭幽。火炽梅根冶,烟迷杨叶洲。离家复水宿,相伴赖沙鸥。

  • 朗读者2

    【3288】朗读者2(董卿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3 4万字,2017年8月第1版,52元)△本书为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同名图书,共分三辑。这

  • 语文s二年级上册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语文s二年级上册古诗词,内容包括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所有古诗,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古诗,语文出版社s版二年级上册都古诗。1.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

  • 龚自珍《梦中述愿作》

    龚自珍《梦中述愿作》清、近代山水诗鉴赏 龚自珍 湖西一曲坠明珰,猎猎纱裙荷叶香。 乞貌风鬟陪我坐,他身来作水仙王。 这首诗作于道光六年(1826)。作者以“梦”的形式写在西湖畔与一个女子述愿的一段旖旎

  • 《泊安庆时再北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泊安庆时再北游夜泊淮西郡,寒生客子衣。酒家临岸闭,野烧映江飞。云尽月初出,潮平风渐微。前年城下路,此际正南归。简析诗人再次北游,

  • 同贵相害,同利相忌。

    【名句】同贵 ① 相害,同利 ② 相忌。 【注释】①同贵:地位同样高的人。②同利:有相同利益的人。 【释义】地位同样高的人容易互相陷害,有相同利益的人容易互相忌恨。 【点评】这是古人告诫世人的警句。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