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鉴赏和解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②,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③,独怆然而涕下④!
·注 释
①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是战国时燕国建都之地。
②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明君主。又指前贤。
③悠悠:遥远,长久的样子。
④怆(chuang)然:悲伤的样子。
·导读入境
陈子昂,一位才华卓著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具有政治见识和才能的人。他对武后朝的弊政直言敢谏,却接连受到挫折,理想和愿望始终无法实现。他深感生不逢时。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作者登上了幽州台。
这是一个寂静无声的时刻,诗人悄然登上幽州台。极目远眺,时光似乎一下子倒流回战国时代。想那燕昭王,礼贤下士,重用郭隗、乐毅,终于使国家富强。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这般生不逢时,才智难展。再想想茫茫宇宙,时空无垠,人生苦短。孤零零的诗人再也无法掩饰自己的孤独寂寞,人生苍凉,悲从中来,不觉潸然泪下。
·赏 析
这首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抒发了一种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是骏马必思奔驰千里,是栋梁必将顶天立地,是豪杰,又有谁不想建功立业? 诗人壮志难酬,又怎能不悲凉感慨? 幽州台上放眼四望,满目空旷、寂寥,感受着那种难以言说的孤寂,怀才不遇的悲怆再也难以压抑,不免脱口而出。
诗文仅仅二十二个字,简洁铿锵,却震撼人的灵魂。无穷无尽的时空、短促有限的人生,构成了巨大的反差,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让人感慨不已,遐想不尽。
读这首诗,让我们感受的不是消沉,也不是退避,而是一种悲怆、苍凉。透过悲凉,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种伟大开拓者对事业和人生追求的责任感和时光催人的紧迫感。它是奋发的,也是激越的。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思考题
屈原的远游有“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兮长勤。往者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体会一下与本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共通之处?
-
琴史专著。六卷。宋朱长文撰。成书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撰者事迹参见“《墨池编》”条) 《琴史》六卷,按史书列传写法,以年代顺序分人综述。其中前五卷共收各代琴家一百五十六人。论述了与所述人有关的
-
这首诗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一、二句表现书房的宁静,三、四句表明自己专心读书,因此,春天过去了许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动、杨花入砚的惊扰中,才晓得已是暮春时节。语言平易,景物生动贴切,开头两句对仗
-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绝句就是“截句”,从律诗中截出两联,单独成诗,可以把不必要的部分删去,只突出精华的内容。由于形式适合,有相当一部分绝句是着眼于奇想巧思的,前两句交代,后两句用奇,此诗即如此。 “峭寒催换木棉裘”,寥寥数字,勾勒出了较长一段时间里诗
-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淮南子》原文鉴赏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眄视指使
名言: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
手札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君匡圣主方行道,我事空王正坐禅。支许徒思游白月,夔龙未放下青天。应须且为苍生住,犹去悬车十四年。 作品赏析【注释】:来诗云:唯羡东都白居士,月明香积问禅师。时牛相三表乞
-
山前风雨欲黄昏。山头来去雪。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
羊肉汤郗山村干部到韩镇开会,出发费一块钱。火车票来回三毛,剩下的四毛,拿到戏院门西的羊肉汤馆喝三毛钱一碗的羊肉汤,加三碗汤水,泡几
-
润叶濡枝浃四方,浓云来去势何长。旷然寰宇清风满,救旱功高暑气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