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墨葡萄图》赏析
墨葡萄图
明·徐渭作
纸本水墨
纵一六六.三厘米
横六四.五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徐渭墨葡萄图左上自题:“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天池。”钤朱文“湘管斋”印。
此图纯以水墨写葡萄,随意涂抹点染,任乎性情,如写藤、写枝、写叶、点葡萄,皆不主一法,纵率而为,可看作是文人画中趋于放泼的一种典型。作画不求形似,仅略得其意,而重在寄兴遣怀。此图将水墨葡萄与作者的身世感慨结合为一,在题款中点明其意。从“半生落魄已成翁”,可知此画为其“半生”之后,约五十多岁的作品,这正是徐渭经过半生潦倒,深味人间苦酸之后的作品。他为科举八次,乡试均告落第,功名成灰,后因得到巡抚浙江、总督军务的胡宗宪的赏识,被召入幕中任书记。由于明末官场斗争的险恶,胡宗宪被怀疑与严嵩有关系,两次下狱而终于自杀。徐渭恐被连坐,亦自作墓志一篇计划自杀,以斧击头,以锥刺两耳,以锤击打下身,均未致死。最后精神失常,因怀疑妻之不贞,而打杀其妻,被逮捕入狱七年,出狱时已五十三岁。墨葡萄图即是此期之作,一种饱经忧患、抱负难酬的无可奈何的愤恨和抗争,尽情抒泄于笔墨之中。在徐渭的笔下,绘画不再是只注重于对客体的精细再现,而是更转而表现主观的情怀了。
徐渭又是杰出的书法家、诗人、戏剧家。他善以草书之法入画,此幅用笔,似草书之飞动,淋漓恣纵。诗、画、书法,在新的境界中得到自如充分的结合。前人尝称“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袁宏道)。徐渭自己也说“吾书第一”,在诗、文、画之上。这种书法的笔意、情趣深深地贯彻到其绘画之中,从这幅画的题款中即可体味其意。
墨葡萄图
徐渭是中国画史上画风又一转变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青藤(徐渭)、白阳(陈淳)”,以及后来的八大山人(朱耷)、石涛,他们的画风标志着中国画从古代真正跃入到近世。徐渭推进了中国水墨大写意(花卉)画的这一新进程。其画面上所呈现着的一种乱头粗服的美,较之元代画家的“逸笔草草”,更具有一种动力感和野拙的生机。墨葡萄图尤足以说明这一点,同时也印证着徐渭自己的画论:“信手拈来自有神”、“不求形似求生韵”。
-
【注释】 ①尊前:在酒尊之前。 【评解】 这首词描述一次宴会上的情景,表现了难以诉说的哀愁。 上片写歌者的悲凄。尊前一曲,含意千重。未歌而泪先流。下片写听者的深切同情。此情此景,令人不忍闻问。全词通篇抒情,深沉哀婉,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庆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
-
君夸通塘好,通塘胜耶溪。通塘在何处,远在寻阳西。青萝袅袅挂烟树,白鹇处处聚沙堤。石门中断平湖出,百丈金潭照云日。何处沧浪垂钓翁,鼓棹渔歌趣非一。相逢不相识,出没绕通塘。浦边清水明素足,别有浣沙吴女郎。
-
我出生的时候正好有刺猬经过它们是潮湿的 但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接下来的几年 她将要借我年幼的躯体遮蔽锋端动物学家 那些尝试用一本教科
-
青阳三巳日,佳气九城中。洛饮传周俗,溱诗载郑风。停轮浮桂醑,解袂泛兰丛。选胜开慈宴,多欢组绶同。
-
名言: 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 注释: 披: 披览, 展示。五岳: 原指我国的五大名山, 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里泛指一般的山。 句意: 披览画有五岳的图
-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
-
容颜若飞电。时景如飘风。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华鬓不耐秋。飒然成衰蓬。古来贤圣人。一一谁成功。君子变猿鹤。小人为沙虫。不及广成子。乘云驾轻鸿。 作品赏析【注释】:华鬓不耐秋。(鬓一作发)
-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
-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唐·王勃 《滕王阁序》,胸怀远大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