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十四行集(选一首)》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冯至·十四行集(选一首)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冯至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像蜕化的蝉蛾
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冯至的十四行集收有十四行诗二十七首,1941—1942年间作于昆明。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二首。
“十四行”是一种具有严密格律的抒情诗体(一般采用“四四三三”分段形式),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十六世纪传入英、法等国,产生了几种变体。欧洲不少著名诗人都留有十四行诗的名篇。这种诗体意大利文为Sonetto,英文、法文为sonnet,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传入我国时有人译为“商籁”,故又名“商籁体”。一些新诗人曾先后作过尝试和探索,一般认为冯至的十四行集最为成功,李广田称之为“沉思的诗”,朱自清认为它“建立了中国十四行的基础,使得向来怀疑这诗体的人也相信它可以在中国诗里活下去”(新诗杂话)。
这时的冯至,早年的苦闷和忧伤虽不曾被光阴完全剥蚀,但似乎流入了记忆的深处。诗人近不惑之年,感情变得深沉了。他的精神触角伸入天地间遨游,领悟宇宙万物的本质和变化,探求人生奥秘的哲理性,把思考的结晶融入十四行体诗内,诗风完成了从早期的抒情哲理化到这一时期的哲理抒情化的转化。
这首诗涉及生死和时间观念。曾经深刻影响过冯至的里尔克说过:“不能计算时间,年月都无效,就是十年有时也等于虚无。艺术家是:不算,不数;像树木似的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勇敢地立在春日的暴风雨中,也不怕后边没有夏天来到。”(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此诗简直就是里尔克的这一生命体验的延续和深入,甚至于象征人生的“树木”,也被冯至作为主干意象之一,移栽进了诗行:“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冯至的创造在于,他隐去了人生的春和夏的出场(反以“树叶”和“过迟的花朵”稍稍透露了这一信息),诗一开始就从秋入手,一直写到冬。冯至将生命的奉献和抗争作为诗的背景材料,他着意刻画的是人生的秋天和冬天,是对这一段生命历程的深刻体验。诗人从宽厚的肩上抖落收获季节,让它沉入大地,去滋补新的生命。他严峻地面对着秋之后的冬,面对着和严冬一起到来的死亡:“我们把我们安排在那个/未来的死亡”,心底涌起的是极度的平静,是平流归海的从容。这种人生境界的表现,诗人全然凭借具象化的描写,纵然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涂抹诗行,但却无生硬的主观情绪和知性的直接显露。他让树木的树叶和花朵交给秋风,他遣蜕化的蝉蛾把残壳丢在泥里土里,他使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诗人勾勒出自然万物生死转化的轨迹,暗含和对应着人的整体生命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的进程。这种生命的历程和物种的传递通过诗的起承转合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诗的每一节的结句都是和下一节的首行手足并连,仿佛在进行一场生命进化的接力赛:一棵棵(第一节)——(树木的)树叶和花朵(第二节);蝉蛾(第二节)——(蝉蛾的)残壳(第三节);歌曲(第三节)——歌声(第四节)。诗人的哲理思索是动态的,意象清晰而具有透明感,诗人的生命意识贯穿始终,结尾更是如冰山浮出大海:“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生命在时空交汇里与万物俱在,生生不息,在刹那间凝为“青山默默”般的永恒。
-
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元稹的《西凉伎》也说:“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忽尽空遗丘。连城边将但高会,每说此
-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战国策》原文鉴赏
-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明者:聪明的人。未萌:尚未萌发。聪明的人在事情尚未萌发时,就能预见到长远;有智慧的人在危难没有形成时,就能及时加以防范。指做事应防患于未然。《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出处】唐张祜《 题金陵渡 》。 【意思】 我伫立在金陵渡口,一座依着青山的小楼头。这一夜啊,心里涨满了客旅的忧愁。潮水退落了
-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希 作品赏析【注解】:1、趋:小步而行,表示上朝时的敬意。2、丹陛:宫殿前涂红漆的台阶。3、分曹句:时岑参
-
鲁彦《故乡的杨梅》原文 这是一篇怀念故乡的真挚散文。 远在西北异地的作者,经过长期的蛰伏生活,正想在春光明媚的时光亲近大自然,但因病而不能如愿。于是,作者拖着有病的躯体和病着的心,不禁回忆起故乡江南的
-
李清照《词论》中评语。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三引李清照云: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真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所谓句读不葺之诗,指长短参差不齐的诗歌,往往不
-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出处】唐李白《 劳劳亭 》。 【意思】春风知道别离之苦,便不让 柳枝吐青。遣:使。柳条青:古人常于 春天远行,此时柳条发青,人们常有折 柳送别的习俗。 【鉴赏】 劳
-
《玉楼春》 年代:宋作者:柳永 星闱上笏金章贵, 重委外台疏近侍。 百常天阁旧通班, 九岁国储新上计。 太仓日富中邦最, 宣室夜思前席对。 归心怡
-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①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②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③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④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⑤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⑥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