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居》(苏轼)原文|鉴赏|赏析
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
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
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
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
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
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
这首五言古诗,写于绍圣五年(1098),时苏轼六十三岁。前一年,他刚刚远谪儋州(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县西北)。初到贬所,老人僦居官舍,后被使臣逐出。幸得王介石等人相助,在“城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构筑泥屋五间,权且栖身。是年五月屋成,名曰桄榔庵,即为新居。
全诗分作三层,层层转进,从容深曲。“寻”,八尺为寻; “寻丈间”,意思是就在很短距离之内。朝阳照进屋北的竹林,散落许多疏朗的影子。而以竹编成的短篱,也就围在屋旁。远处是成林之竹,近处是编篱之竹,绿荫森森,凤尾萧萧,新居处于这种境界,该有多美!何况东坡向来爱竹,诗中曾说过: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于潜僧绿筠轩)初到黄州又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便难怪他要赞叹:这个地方正好寄寓我无穷的诗趣画境呢!开篇四句避实就虚,绝不胶着诗题,巧从背面落墨,以幽雅的环境衬出新居的高洁,深得画家“滃染”笔意。“旧居”以下二韵,又是一层。“旧居”,指官舍;安置之臣,例应居于官舍。“逐客”,作者自称。载籍记述,诗人筑室期间,当地土人运土运瓦相助,茅屋始得建成。一方是不予一席之地,全不问远离家园的逐臣如何栖身;另一方则慷慨援手,助老人度过难关。该诅咒谁? 该誉扬谁? 岂非不言而喻。还应该想到,“翳翳村巷永”一句,不仅为了补写新居的附近环境,更是象征性地表现了作者看破世情和热爱黎民的心境。这一层变换手法,改以议论为主,对比鲜明,忧愤深广,尤其妙在褒贬之言若有若无,行文冲淡醇雅,一似脱尽火气,体现了东坡超迈旷达的处世态度。结尾四句是第三层,作者叙议结合,表现手法又有变化。“二顷”,苏轼被贬儋州后,曾在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一诗中云: “早谋二顷田,莫待八州督。”(作者前后典八州)然而此时,即二顷田亦不可谋,故云“何必谋二顷”。诗本写成于盛夏季节,九、十两句却勾勒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秋色图:几番风雨,溽暑尽消,金风送爽,畦菊盛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 饮酒)新居周遭届时又将出现多么和平宁静的氛围。拥有这样的生活环境,夫复何求?光阴顷刻即逝,一年又复一年,何必求田问舍,还是随遇而安吧。最后两句,就在想象秋后情景的基础上,自然引伸出以上的结论。这一层遗貌取神,摇曳生姿,全诗主旨至此升华,诗人豁达洒脱的襟怀也跃然纸上了。
诗题“新居”,而无一字直接状写新筑之室,只是侧面渲染环境,借题抒发感想。这,便是此诗的艺术特点;这,也是苏子“以文为诗”的一贯风格。
东坡在儋耳,军使张中请馆于行衙,又别饰官舍为安居计。朝廷命湖南提举常平董必者,察访广西,遣使臣过海,逐出之。中坐黜,死雷州监司,悉镌秩。遂买地筑室,为屋五间。潮人王介石为客于儋,躬泥水之役,其劳甚于家隶。故诗有“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句。(苏轼诗集施元之注)
-
夏景已难度,怀贤思方续。乔树落疏阴,微风散烦燠。伤离枉芳札,忻遂见心曲。蓝上舍已成,田家雨新足。托邻素多欲,残帙犹见束。日夕上高斋,但望东原绿。
-
朗月何高高,楼中帘影寒。 一妇独含叹,四坐谁成欢? 时节屡已移,游旅杳不还。 沧溟倘未涸,妾泪终不干。 君若无定云,妾若不动山。 云行出山易,山逐云去难。 愿为边塞尘,因风委君颜。 君颜良洗多,荡妾浊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
澳门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有文字可考的建制始于秦代,明清两代属广州府香山县管辖。澳门古称壕境澳,在葡萄牙人入据以前,已是一个对外贸易港口。1535年,指挥黄庆得到葡萄牙人的金钱,把市舶司迁到广州香山
-
那时候,她极喜欢给风洗脚。她特意为风买了一个大大的木盆,每个星期天的午后,她都要准备好一盆热水,将风的两只脚泡进去,然后再提一壶热
-
午辞空灵岑,夕得花石戍。岸疏开辟水,木杂今古树。地蒸南风盛,春热西日暮。四序本平分,气候何回互。茫茫天造间,理乱岂恒数。系舟盘藤轮,策杖古樵路。罢人不在村,野圃泉自注。柴扉虽芜没,农器尚牢固。山东残逆
-
六十五将愤忍过片时,心便清凉六十五将愤忍过片时,心便清凉 彭令君曰:“一朝之愤可以亡身及亲;锥刀之利可以破家荡业。故纷争不可
-
尊师重道之盛德,昭示士类。|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尊师重道之盛德,昭示士类。》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渐素景。金风劲。早是凄凉孤冷。那堪闻、蛩吟穿金井。唤愁绪难整。懊恼人人薄倖。负云期雨信。终日望伊来,无凭准。闷损我、也不定。
-
[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