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秋日三首(其一)》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秦观秋日三首(其一)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①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②
【注释】 ①邗(han寒)沟:即邗江,又名渠水、中渎水。即自扬州西北流至淮安县北入淮的一段运河。春秋吴凿,后几经改造,演变为今之里运河。②菰蒲:俗名茭白。此处泛指水边植物。
【译文】 船过邗沟,微霜降,秋水清,天上寒星无数,倒映水中伴船明。菰蒲深密,正疑已经无陆地,忽然传出人家的笑语声。
【集评】 宋·曾慥:“东坡长短句云:‘村南村北响缫车。’参寥云:‘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翠微。’秦少游云:‘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三诗大同小异,皆奇句也。”(高斋诗话卷下)
宋·陈岩肖:“晋宋间,沃州山帛道猷诗曰:‘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后秦少游诗云:‘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僧道潜号参寥,有云:‘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翠微。’其源乃出于道猷,而更加锻炼,亦可谓善夺胎者也。”(庚溪诗话卷下)
清·潘德舆:“秦(观)之得意句如‘雨砌堕危芳,风轩纳飞絮。’‘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婉宕有姿矣。”(养一斋诗话卷五)
今·倪其心、许逸民:“这一首写在船上,三、四两句隽永,有风趣。”(宋人绝句选第133页)
【总案】 借助听觉上的声音形象来表现视线无法望及的景观、物象,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手法。晋人道猷的“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唐代王维过香积寺的“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宋初梅尧臣鲁山山行的“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北宋僧道潜东园的“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翠微”,及秦观此诗末联,俱用此法。然而秦观此联的妙处还在于用“疑”、“忽”二字,表现出诗人细微的心理活动:眼见菰蒲深深,正疑“无地”,“忽”闻几声“笑语”,方知岸上原有“人家”。“疑”团“忽”解,诗意盎然。
-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作品赏析①洗然:诗人之弟。②共有:一作“昔有”。□[脊鸟]□[令鸟]:又作脊令,《诗·小雅·常棣
-
浣溪沙烛下海棠 【宋】范成大 倾坐东风百媚生。 万红无语笑逢迎,照妆醒睡蜡切轻。 采蛇横斜春不夜, 维霞浓淡月做外,梦中重到锦官城。
-
诗题为《山中夜坐》,山中景色。已属清幽,加之时当夜晚,蒲团静坐,气氛更为恬静淡泊,定下了诗的基调。 开头两句写山中景色。悠悠,状天地的寥廓,景象开阔深远。献,奉献,这里将草木拟人化,即在浩瀚的宇宙中,草木都有了知觉,竞相呈现各种奇
-
崔修建·喀布尔的歌声崔修建在成为一名国际志愿者前,她毕业于美国的名校,是一家跨国公司的高级职员,有很体面的工作和优厚的薪酬,是熟悉
-
续齐谐记《阳羡书生》 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彦负笼而去,都不觉重。 前行息树
-
王介甫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
-
夜半乐柳永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
-
[唐]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为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描写雄鹰展翅飞翔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写“雄鹰展翅翱翔”的诗,写雄鹰展翅翱翔的诗,写雄鹰展翅翱翔的诗。《笼鹰词》唐代·柳宗元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爪毛吻血百鸟逝,独
-
这是一首借写海棠花而暗指自身经历的词,借物言志是此词的好处。老天爷仿佛是有意和爱花的词人作对,入春以来,低温阴雨,连绵不断,已经过了花期的海棠还迟迟未开。好不容易天放晴了,蓓蕾初吐,偏又暴暖三日,娇嫩的花儿搭拉下脑袋,仿佛一位位慵懒欲睡的